棕壤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来源 :沈阳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langqi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功能多样性是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充分了解了微生物群落的功能,才能达到对土壤微生物群落最充分的利用。培肥和地膜覆盖是最常用的农业增产措施。关于地膜覆盖对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影响的研究,国内外报道很少。本文依托沈阳农业大学土壤肥力长期定位试验站,初步展开长期地膜覆盖、不同施肥对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影响的研究,并与自然条件作以对比。本文在棕壤长期定位试验站采集耕作土壤12个处理,同时采集植物园、东陵公园的3个土壤样品,包括荒草地(NV)、灌木林地(砂地柏)、乔木林地(柞栎),利用土壤微生物群落水平生理结构分析(CommunityLevelPhysiologicalProfiling,CLPP)的方法来研究棕壤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差异,比较不同的管理措施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并探讨土壤环境条件与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关系,为评价地膜覆盖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荒草地、灌木林地和乔木林地的微生物活性和代谢功能多样性总体来说较为相似。与荒草地相比,单施高量有机肥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增强了微生物活性,有机无机肥料配施的处理,微生物代谢功能与自然植被的较为相近,施用无机肥料明显降低了微生物多样性。但与耕地CK相比,各种肥料合理配施有利于维持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不同施肥处理,微生物在碳源的利用上出现了分异。氨基酸类碳源是区分各处理的主要碳源。 覆膜和施肥的综合作用明显降低微生物对微孔板中碳源的利用率,不同的施肥处理覆膜后在不同类别碳源的利用上出现了选择性。覆膜可降低微生物的丰度,改变其均匀度,增加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异程度。覆膜对微生物群落和功能的影响较施肥处理的影响更为深刻,但施有机肥可以减弱覆膜带来的负面影响。糖类和氨基酸类碳源是区分裸地与覆膜各施肥处理的主要碳源。 自然条件与耕作土壤微生物区系与相比,微生物对各类碳源的利用率都较大,微生物群落结构合理且稳定。耕作后,土壤微生物的代谢活性减弱,多样性降低。裸地高肥与自然条件下的土壤微生物在碳源的利用上较为相似。自然条件下,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程度较耕作土壤高。 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主要受土壤总有机碳、总氮的影响,与速效氮、速效钾关系也较为密切。此外,土壤pH值能够改变土壤微生物生存的微环境和土壤养分的转化,也是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代谢功能的重要影响因子。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关系密切,土壤微生物在利用碳源的种类选择和利用强度上与微生物量碳、氮相互影响。土壤微生物量碳、氮还与微生物多样性指数达到显著相关水平。
其他文献
杨梅是亚热带常绿果树,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海南岛以北等温带与亚热带地区,我国云南、贵州、浙江、江苏、福建、广东、湖南、广西、江西、四川、安徽等省(区)均有种植.
期刊
浙江是全国首个整省推进的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和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也是在全国率先推进“肥药两制”改革(化肥农药实名制购买和定额制施用)的省份.
期刊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农业农村部日前发布《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规划聚焦哪些重点?有哪些举措?如何解决“人、地、钱”问题?在农业农村部7月17日召开
期刊
自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对外开放以来已40余年,几十年来的飞速发展使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纵观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历朝历代从未有任何
期刊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我国首次对乡村产业发展做出全面规划.
期刊
土地利用方式和成土母质是影响红壤酸化的2个重要因素。前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单一利用方式或母质对红壤pH的影响,但对于多种利用方式和多种母质的共同作用对红壤酸度特征的影
扩大开放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战略决策,是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扩
期刊
渗灌(SubsurfaceIrrigation)作为一种新型节水灌溉方法,目前在生产实践中,特别是在保护地作物栽培上正在得到逐步推广应用。灌水指标不同,作物生长期间水热条件的改变,会引起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