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认真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正反两方面经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从而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具有开创性意义的重大理论创新,产生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所形成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期澄清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某些困惑,勾画出了中国今后发展的宏伟蓝图,指明了中国发展的前进方向,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当代,邓小平理论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了更好地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有必要深入研究和全面准确理解邓小平理论,尤其要正确评价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基于此,本论文主要从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接力传承、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特殊贡献及邓小平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独特地位四个方面,较为系统地阐释了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以期更好地揭示邓小平理论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