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用于单碱基突变与蛋白质的检测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opy1022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效快捷的核酸与蛋白质检测对于环境监测、食品工程、生物医学及临床疾病的诊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由于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所需仪器简单、成本低等优点,是当前科学研究中普遍使用的检测方法之一。在核酸和蛋白质检测研究中,利用核酸分子杂交、免疫分析、小分子与蛋白质间的特异性亲和作用提高了检测的选择性。同时用电化学活性物质和纳米材料作为检测标记物,可大大提高检测灵敏度。本文基于此,发展了几种检测核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生物传感技术:   (1)建立了一种基于S1核酸酶切割反应,二茂铁作为电活性标记物的电化学生物传感体系,用于单碱基突变的检测(第2章)。首先,对检测探针3’端进行二茂铁标记,并分别与正常型和突变型目标链杂交,形成3’末端不完全互补序列(突出末端)和完全互补序列。接着应用S1酶对双链突出末端的切割作用,使和正常型目标链杂交的检测链上的二茂铁游离,而和突变型目标链杂交的检测链依然保持二茂铁的标记。最后检测链和组装在金电极表面的捕获探针杂交,从电化学信号的强弱实现对单碱基突变的检测。   (2)进一步利用核酸酶(核酸外切酶Ⅰ)的切割作用和二茂铁作为电活性物质的信号转换作用,建立一种核酸末端保护分析方法,用于研究小分子和蛋白质的特异性结合作用,进而对相关蛋白质实现有效检测(第3章)。首先,在检测核酸链5’端标记二茂铁,另3’端标记生物素。接着,当链霉亲和素存在时,检测核酸链和链霉亲和素特异性结合,由于空间位阻较大,加入的核酸外切酶不能对该检测链进行切割。最后,检测链在电极上被捕获产生电化学信号。   (3)构建了一种基于磷脂修饰多壁碳纳米管MWNTs(PIdMWNTs)作为信号调控物质的电化学免疫传感技术(第4章)。首先,通过非共价键作用在MWNTs表面修饰磷脂分子,用磷脂分子末端的氨基共价交联肿瘤标志物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单克隆抗体(MAb),得到MWNTs/MAb复合物。接着,通过磁分离免疫夹心反应收集该PL/MWNTs复合物。最后,沉积到十八烷基硫醇绝缘膜修饰的电极表面的MWNTs改变了电极表面的性质,产生了电化学信号。技术实现了对PSA的高灵敏、高特异性检测,响应动态范围为5 pg/mL到100 ng/mL,检测限为3 pg/mL,并测定了实际样品。
其他文献
近年来,聚苯胺及其衍生物基复合材料在传感器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而受备受关注。本论文主要研究了聚苯胺及其衍生物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及它们在电化学分析中的应用。
功能化的环境响应型纳米通道因其在智能分离、化学生物传感、药物控制释放等领域的重要作用及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本文以多孔性的聚碳酸酯膜为研究对象,采
材料的性能不仅取决于其固有的晶体结构和化学成分,还与材料的尺寸、形貌密切相关。因此,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研究能为优化材料性能和拓展其应用提供依据,而纳米结构的调控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