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是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人才资源,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群体的人格素质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但是,受到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在人格道德上与我国社会主义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相背离,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活动逐步偏离正常轨道,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造成了不利的影响。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成才的主要阵地,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肩负着弘扬中国传统优秀道德文化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高校加大对大学生人格培养的力度,以“德才兼备”的理念为主要教育方式,健全大学生的人格品质。修身观作为孔子思想中最为精华的一部分,为后世在人格教育活动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天我们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这部分内容,并对孔子修身观中有价值的思想进行挖掘和提炼,来为我们社会主义高校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工作服务。整个孔子修身观理论的核心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达到“仁”的理想人格目标。高校人格教育工作想要取得成效,就需把孔子修身观的内容的方法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之中,完善其人格教育体系的内容。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以“自律”为主的自我教育方式;其次是努力构建高校浓郁的道德文化氛围,创造一个有利于人格培养的外部环境。通过二者的相互结合和统一,提升大学生的人格道德修养水平。本文首先从孔子修身观的历史起源入手,介绍了它产生的背景和形成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以当时社会的整体发展为主要线索,通过各方面的综合因素推动了孔子修身观的产生和发展。对于“修身”的含义主要是从孔子对道德的内在要求范围来界定的,着重强调通过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来达到理想人格境界,对孔子修身观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方法也作了详细论述。其次,分析了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现状,在此基础上又找出部分大学生在人格缺失方面的具体表现以及导致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再次,概述了孔子修身观的现实价值,通过对这些价值理念的学习,有助于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更加注重自我管理。最后,通过前文内容的铺垫,在高校大学生人格教育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为高校的人格教育理论体系做了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