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讨社区老年人久坐行为的影响因素。2.探讨基于理论和影响因素分析的久坐行为干预方案对社区老年人久坐行为、体力活动水平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1.质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对郑州市京广路冯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辖范围内符合纳入标准的13例老年人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采用Colaizzi的资料分析方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以了解社区老年人久坐行为的影响因素。2.干预研究选取郑州市京广路冯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辖范围内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按照居住地进行分组,通过抽签法决定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老年人。经过文献回顾、专家咨询以及预试验形成干预方案,干预组干预初期接受1次老年人久坐行为专题讲座,之后进行每周1次,每次5至30分钟,共6周的久坐行为咨询。对照组接受常规社区随访,包括1次老年人身体活动专题讲座和1次电话/面对面随访。在干预前、干预后以及干预后6周采用国际体力活动调查表结合社区老年人久坐行为日志评定社区老年人久坐行为的变化,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进行生存质量的测定。采用χ~2检验、秩和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质性研究半结构化访谈结果显示,社区老年人久坐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和感知环境因素2个范畴,共6个主题。个人因素包括生理的限制、个人的特质以及认知的不足3个主题。感知环境因素包括感知社会文化环境限制、感知物理环境限制以及感知政策环境限制3个主题。2.干预研究干预过程中,干预组失访3例,对照组失访4例,最终干预组有效27例,对照组26例。(1)干预前后久坐行为比较:干预后干预组老年人久坐总时间、最长的连续久坐时间、每次久坐≥30分钟的次数均较干预前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组老年人久坐总时间、最长的连续久坐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6周干预组老年人久坐总时间、最长的连续久坐时间仍较干预前有所改善,且干预组老年人最长的连续久坐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前后体力活动水平比较:干预后以及干预后6周,干预组老年人步行、体力活动总量较干预前均有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相比,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前后生存质量比较:干预后干预组老年人生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以及环境领域生存质量均较干预前有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干预后老年人环境领域生存质量干预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6周干预组老年人社会关系领域以及环境领域生存质量均较干预前有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干预后6周老年人环境领域生存质量干预组仍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社区老年人久坐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生理限制、个人特质和认知不足的个人因素,以及感知社会文化环境、感知物理环境和感知政策环境的感知环境因素的影响。2.基于理论和影响因素分析的久坐行为干预方案能够显著改善社区老年人的久坐总时间和最长的连续久坐时间,并改善社区老年人环境领域的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