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标志着自1990年重建后,我国资本市场又走过了30年的峥嵘岁月。在经济不断发展,资本市场持续扩容的当下,投资者对于市场信息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股票评级以及K线图等指标,而是希望得到更多可以反映公司内在真实价值的基本面信息,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投资决策。因此,盈余预测以及现金流预测信息开始越来越多的受到投资者的关注。尤其是现金流信息,其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进行编制,相对应计制下的盈余信息更加可靠,且概念易于普通投资者理解,因而其对了解公司具体财务状况的补充作用愈发重要。资本市场上,证券分析师作为独立第三方,对上市公司原始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形成对公司价值的基本判断,并通过研究报告的形式传递给投资者,起到信息中介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信息不对称现象,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Beaver,2002)。因此,学术界对于证券分析师的研究热度持续增长。而在实务界,由于注册证券分析师的人数持续飞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在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证券分析师必须提供更优质的研究服务,其中必不可缺的一环就是高质量的研究报告。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往往包含了更全面、丰富的有关公司价值的预测信息(黄永安,2014),因此,现金流预测信息作为对传统盈余预测和股票评级的补充和验证,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分析师加入其研究报告,从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综上,研究证券分析师发布现金流预测的行为及其原则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以2007-2019年有证券分析师跟踪并进行预测的3833家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系统地探讨了证券分析师内部竞争、市场声誉对其是否发布现金流预测的影响。作为“理性人”,证券分析师行为必然符合成本收益原则,即最大化自身收益。通过将分析师收益进一步区分为分仓佣金和声誉变现两方面,本文从内部竞争、市场声誉两个维度研究其对于证券分析师是否发布现金流预测的影响。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有以下发现:首先,高质量的报告是分析师在内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只有在研究所内部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更多的路演机会,持续输出高质量的研究服务,才更有可能获得更多的佣金。因此,证券分析师面对的内部竞争越激烈,越倾向于发布现金流预测。第二,声誉作为证券分析师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是其提升市场地位并赢得更高报酬的基础。(胡奕明&金洪飞,2006)。一般而言,分析师的声誉建立和积累主要来源于高质量的研究。由于公司的现金流预测必须建立在对于公司财务报表进行深入挖掘、全面分析的基础上,与盈余预测相比难有规律可循(Call et al.,2009),因此,为了进行现金流预测,证券分析师不仅需要积累和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也需要付出更高的时间成本。所以,证券分析师同时会考虑进行现金流预测的成本与风险,如果成本太高,风险太大,根据成本收益原则,证券分析师也会选择不发布现金流预测信息。相对于高声誉的分析师,低声誉的分析师更能从公布现金流预测中获得好处,包括增加在市场中的可见性、提升其在行业中的地位和声誉,获得声誉变现等。同时,高声誉的分析师通常路演安排、公司调研较多,时间成本更高,并且往往已经拥有较大的客户基础,如果报告的现金流预测不准确,反而有损害自己的声誉的风险。因此,低声誉的证券分析师更倾向于发布现金流预测。此外,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发现高能力的分析师,在面对激烈的内部竞争时,更倾向于发布现金流预测来传递其高质量的信号,从而在内部脱颖而出。同时,在内部竞争中,相对荐股评级较低的分析师,更倾向于发布现金流预测来引起内部对其报告的关注,从而获得更多的路演机会。而声誉作为相对市场化的因素,其对于证券分析师是否发布现金流预测的驱动作用往往受到市场周期的显著影响。本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贡献:第一,迄今为止,学术界的研究方向普遍基于De Fond&Hung(2003)所提出的信息需求理论,鲜有研究系统地从信息供给角度讨论为何并非所有的分析师都选择发布现金流预测信息。本文创新性地从成本收益权衡的角度出发,探讨分析师发布现金流预测的行为动因,补充和拓展了这方面的文献。第二,本文将分析师收益进一步区分为分仓佣金和声誉变现收入两方面,从而帮助投资者更好地认识内部竞争和市场声誉对其收益的共同作用,以新的视角思考分析师决策原则。第三,本文深入研究了市场因素对于内部竞争、声誉的交叉影响作用,从而有利于监管部门在源头上更好地管理证券分析师队伍、规范市场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