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熟知动作功能筛查(简称FMS)概念后,测试出羽毛球专项班女生身体基本动作功能具有非对称性,灵活性、稳定性及动作控制能力较差等现象。为改善受试者动作模式的缺陷,提升羽毛球技术的动作质量,规避运动损伤的风险,从而根据测试结果制定矫正性干预计划来论证动作功能筛查运用到高远球技术的教学课堂,对羽毛球整体成绩的提高是有积极作用的,并以此说明干预方案的可操作性。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与数理统计法,选取上海大学60名羽毛球专项女生为实验对象,先进行第一次高远球技术和功能性动作筛查的测试,再对全体学生进行为期10周的羽毛球技术教学,与此同时对实验组采取矫正干预训练(每周一次,课前20min,课后20min,共40min),对照组则保持传统的热身与放松活动。10周后进行第二次高远球技术和功能性测试,对比两次前后成绩,分析结果用平均数±标准差(M±SD)表示,并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具体分析。结果:60名受试者FMS总分为14.20±1.947,最小值为9,最大值为18,且有6人在完成动作时膝踝关节和腰背处存在疼痛感。躯干稳定俯卧撑得分最低1.02±0.344,继而是旋转稳定性得分1.63±0.551,主动直腿上抬得分最高2.85±0.360。羽毛球专项生普遍存有非对称现象。其中,跨栏步有26人,占总人数的43.33%,其次是直线弓步蹲和旋转稳定性,比例分别为31.66%、30.00%。另外,高远球技术测评成绩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经过10周矫正干预训练后,在高远球成绩、FMS总分、深蹲及肩部灵活性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跨栏步、直线弓步蹲和躯干稳定俯卧撑具有差异性,P<0.05;除旋转稳定性外,干预训练大幅度降低非对称人数比例,有效消除了疼痛人数,并使单个动作模式得分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1)羽毛球专项班受试者大多数存在身体左右两侧不对称、平衡性不佳、各关节活动局部受限、支柱力量与下肢肌群力量薄弱、动作控制与核心稳定性差等问题亟需加强。相对于传统课前课后训练方案的单一性与枯燥性,FMS的筛查与干预一定程度上更具有练习部位的针对性、练习内容的多样性、练习效果的优质性,该训练对提高女大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与基本身体素质有一定的成效。(2)实验组干预后非对称人数减少,且在优势区的主动直腿上抬、肩部灵活性、直线弓步蹲以及跨栏步的不及格人数也显著减少,在薄弱链的深蹲、躯干稳定俯卧撑及旋转稳定性进步明显,说明矫正训练能有效弥补动作模式中的不足,尽可能规避因代偿性导致的“能量泄漏”,加强身体灵活性与稳定性,从而提高基础动作模式质量。(3)经过10周矫正干预后,实验组高远球成绩进步更快、更明显。受试者在FMS测试中疼痛处也与羽毛球运动损伤高发部位一致。因此,FMS测试在上海大学羽毛球课堂中应用有利于学生羽毛球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并减少运动损伤几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