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古典诗词研究领域中,月亮意象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我们在此基础上对月亮意象的本体特征和历史嬗变作了一番梳理,并以唐宋为核心视角,以李白和苏轼的咏月作品为载体,挖掘和丰富月亮意象的内涵。月亮意象作为一个文化母题,与中国文学相伴相随,并在每个时代显示出不同的特色,表现出她极强的生命力。这与她的本体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包括自然特性、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我们从中国文学的滥觞处,站在文化与美学的云端,窥视她的本来面目,揭示她在中国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原因。而在探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中国“月亮文学史”中曾经出现过的两位最为耀眼的文学巨星—李白和苏轼,他们的咏月作品繁多,不再是零星的、偶发性的、灵感式的、单一的情感宣泄模式,而是形成自己相对自足的月亮意象系统,用以承载他们对人生和宇宙的体味和看法。也许这种体味和看法还有些稚嫩、粗糙,但他们毕竟以天才的创作给传统意象注入了新的内涵,成就了中国文学最瑰丽的华章。以月亮意象来映衬中国人最深层的内心世界和最朴素的宇宙观仍然是文学史上可圈可点的重要事件。当然,对李、苏二人喜用的月象古今多有阐释且见仁见智。具体来说,李白的咏月诗扩展了传统咏月诗的表现主题,把它引向了关注实现人生,使托意怀人的思想主题成为咏月诗的主流。宋代苏轼继承发展了李白的这一特点。然而,李白、苏轼在咏月诗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理想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独特个性。李白之月是一种宣泄,是狂欢的,是喧闹的;苏轼之月是一种内省,是内敛的。李白以一种“人月相得”的醉态思维写月;苏轼却形成“望月生悲——以理越悲”的思维模式。本文试图在历史的坐标上对他们咏月诗歌的风格、主题以及透过咏月诗歌所折射的诗人的内心世界等方面进行比较探究,谈谈李白和苏轼在这两种意象使用上的异中之同,同中之异。并由此去窥见两位伟大诗人的审美理想和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