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物性系统运用中的“新闻事实”话语建构——以《华盛顿邮报》梁彼得事件报道为例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on746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彼得事件作为一个关于公正、特权和种族的美国新闻系列报道,引起了中美社会的广泛关注。对新闻话语的已有研究从不同角度开展,但较少研究将及物性研究与内容分析相结合。本研究以《华盛顿邮报》关于梁彼得事件的系列报道为对象,以及物性过程类型为分析框架,结合内容分析法,探究媒体报道对“新闻事实”的建构。具体研究问题包括:1)梁彼得事件报道中的及物性过程类型运用有什么特征?2)这些及物性过程类型的运用建构了怎样的事实主题?3)报纸以这样的过程类型建构这样的事实主题,反映了媒体话语的什么特征?  研究发现:1)六种及物性过程在新闻话语中各有其不同功能,其意义在韩礼德所讨论的及物性过程意义的基础上有相应的变体。物质和行为过程描述主要人物的动作,配合大量且平衡的言语过程容纳多种声音,在语言上客观呈现这一事件。心理和关系过程是报纸声音来源者表达态度的有效工具,且后者在对这一事件的“事实”主题定性上起重要作用。存在过程不单用来表示存在,主要用于体现本案件法律人士的权威和坚定立场。它们相互配合,使媒体报道表面上呈现出客观、平衡的态势。2)四个主题贯穿整个系列报道:“对射击事件的描述”,“对梁彼得形象的刻画”,“对受害者形象的刻画”和“对法律程序的跟踪报道”。这四个主题大多由报纸和法律人士通过物质过程和关系过程来建构。不同声音来源对此案件态度不同,媒体由此建构出不同的事实主题。3)从及物性特征和主题内容分布看,此媒体报道语言形式客观,声音分布平衡,主题高度聚焦。但由于社会政治因素影响,曲解警官误杀行为,回避呈现具有决定意义的态度转变的原因,对华裔行为不真实的报道等现象也体现出媒体的过滤选择性。  本研究验证了将及物性分析与内容分析法相结合研究新闻事实话语建构的可行性。本研究的结果也有助于新闻阅读、新闻阅读教学与新闻写作教学。
其他文献
伊迪斯·华顿(1862-1937)是当代美国文学史上一位颇有影响力的女性作家。华顿作为一名现实主义作家,她对于人性有着透彻的理解,对于老纽约传统的风俗习惯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她
政治演讲是指人们针对国家内政事务和对外关系,表明立场、阐明观点、宣传主张的一种演讲(李元授,邹昆山,2003:29)。政府首脑的竞选演讲、施政演讲、就职演讲、各级领导宣传大政
语言僵化现象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已经成为国内外语言学家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它类似于心理学上的“高原现象”,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中介语中与目的语有关
当电力、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频频告急.能源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实行“阳光计划”,寻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光伏效应是太阳
尼古拉斯·埃文斯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与其他著名作家不同的是,他的作品并不算多。但他的每部作品都对全世界的读者产生震撼,尤其是他的处女作《马语者》。
数目表达的本义是给予人们精确、清晰的概念,尤其是新闻中出现的数字表达,更是留给新闻读者科学、可信的印象。然而新闻中却不乏模糊数词的出现,因而模糊数词是语言学不能回避的
模糊限制语是模糊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语言交际中的普遍现象,在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1972年莱考夫(Lakoff)提出模糊限制语这一概念以来,它进入到语言学各个领域
威廉·福克纳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著名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为读者展示了美国南方社会的现实生活。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更是一名享誉全世界的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大纲》中指出,写作能力是高职高专英语学习的重要一项,当前英语写作越来越受到英语教学界的广泛重视。但是目前中国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写作方面仍然存在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