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不同穴位针刺对免疫抑制大鼠神经肽相关基因表达影响,探讨其免疫调节机制,阐明针刺对免疫抑制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作用。方法采用环磷酰胺腹腔注射法制备免疫抑制大鼠模型,通过RT-PCR法观察不同穴位针刺后免疫抑制大鼠脑组织β-EPmRNA、SPmRNA表达的变化;采用We s t e r n - b l o t法观察脾脏淋巴细胞表面β-EPR及SPR表达情况;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血中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含量;采用ELISA法检测针刺对各组大鼠血清IL-4、IFN-γ含量的影响。结果不同穴位针刺能够提高免疫抑制大鼠脑垂体β-EPmRNA、下丘脑SPmRNA表达,治疗各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 . 0 5),头针加足三里、关元组( E组)效果最佳。针刺能够降低外周脾淋巴细胞表面SPR表达,提高外周脾淋巴细胞表面β-EPR表达;同时不同穴位针刺能提高外周血CD4+T细胞含量,治疗各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头针加足三里、关元组效果最佳,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 0 . 0 5)、对CD8+T细胞无显著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 . 0 5);不同穴位针刺能显著降低免疫抑制大鼠血清IL-4水平,治疗各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头针加足三里、关元组效果最佳,还可提高血清I FN-γ含量,治疗各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 . 0 5),头针加足三里、关元组效果最佳。结论不同穴位针刺可以提高免疫抑制大鼠低下的细胞免疫功能,尤其以头穴加体穴效果最佳。其可能的机理是通过影响神经肽-免疫细胞受体-细胞因子通路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