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不仅是人类居住方式的改变,而且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农业社会的新的文明层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在排斥城镇化的情况下实现现代化。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集区,在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西藏、新疆、内蒙古、广西、宁夏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和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甘肃、重庆六个少数民族较多的省、直辖市,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以年均1.35个百分点的水平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西部民族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也在全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有所提高。截止2011年底,西部民族地区城镇总人口为0.54亿,城镇化水平达到41.6%,然而,在2001年,西部民族民族地区城镇化水平仅为30.1%,十一年时间里,西部民族地区以年增长率为4%的高速度发展城镇化。西部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提高是基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基础之上的,但是,由于自然、历史、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制约,西部很多民族地区当前依然处于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社会发育程度较低以及自我发展能力严重滞后的困境之中,故西部民族地区基本上被西部贫困地区、宗教盛行地区、边疆地区覆盖,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关系着西部甚至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 本文分为六个章节对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战略进行分析和研究: 第一章主要从本文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及主要创新与不足方面进行了论述。本文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为研究背景,以西部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滞后为研究中心,系统研读大量的国内外城镇化发展的理论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系统的论述了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背景、现状、发展态势、存在的问题。最后,本文就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框架。 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国内城镇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首先,国外关于城镇化的基础理论主要有西班牙工程师瑟达(A.Seula)在他的著作中《城市化基本理论》中提出了城市化的概念。山田浩之认为城市化的内容分为在经济领域和上层建筑两个层次;佩鲁(F.Perroux)的增长极理论;诺瑟姆(R· Mnortham)将城市化发展的进程用一条被拉长的S型曲线来描述;刘易斯(W.A.Lewis)、乔根森(D.W.Jorgenson)和托达罗(M.P.Todaro)等学者提出的二元结构论等。其次,国内城镇化理论:张庭伟提出了“综合模型”的理论,论证了中国城镇空间结构的变化以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是有影响;李克强认为中国的传统经济中的“二元经济结构”不可能复制国外的由传统农业社会直接转变为现代化工业社会,而必须先走出中国特色的“三元经济结构”,即农业部门、农村工业部门与城市现代化工业部门并存等。再次,主要论述了国内外城镇化的研究动态,其中列举了国外的区位理论、非均衡发展理论、结构理论。国内的研究主要从学者们根据中国自生研究的城镇化模式研究、城镇化发展动力机制,最后提出了我国在城镇建设中具体的实践活动,主要有:温州模式、珠三角模式、政策带动模式、以及对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所总结的经验。 第三章主要论述了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现状、发展特点以及对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测评与发展问题的研究。首先,从数据分析的角度阐述了西部民族地区2009-2014年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其次,通过数据分析阐释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与全国城镇化发展区别所呈现出的新特点;再次,通过数据整理、构建指标指标对其进行熵值法评分、再利用SPSS软件对所整理的数据进行处理;最后,根据数据分析总结出了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的五种类型以及每一种类型的城镇地理分布、城镇自身发展的特点。 第四章主要是从模型分析后的结论来阐述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从发展水平、就业情况、城镇体系、城镇职能、城镇化发展模式、环境问题、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城镇化发展机制体制、地域文化九个方面阐述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主要阐述了中国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框架,主要从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原则、战略阶段出发,在新型城镇化战略、新时期扶贫攻坚阶段以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等一系列国家颁布的战略纲领实施的外部环境下,西部民族地区应坚持以人为主、因地制宜、文化认同、生态宜居的原则推动城镇化的发展。 第六章主要阐述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途径。主要是从西部民族八省区各自实际区情和各自发展的异质性、城镇化体系规划、西部民族地区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西部民族地区构建特色产业支撑体系、加快推进生态城镇建设方面来阐述如何真正意义实现具有西部民族特色城镇化的战略途径。 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要以民族地区特色资源开发为基础,以城镇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国家各项政策、战略规划为保障,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大力培育具有民族特色产业支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增长,创新建立合理有序的城镇体系,提升城镇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城镇质量,完善政府宏观引导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动力机制,紧紧抓住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机遇,积极利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稳步推进关键期的契机,探索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实现西部民族地区城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