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半导体、生物科技、计算机软件和通讯等产业中的片断化和重叠专利(fragmented and overlapping patent rights)的愈加膨胀,加剧了“专利丛林”问题,而构建专利联盟可以有效地解决“专利丛林”问题。随着“专利丛林”问题的日益严峻,许多发达国家政府积极按照专利联盟的模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遭遇了DVD3C和DVD6C两大纵向结构专利联盟的猛烈进攻以后,我国也清晰的认识到纵向结构专利联盟在产业发展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同时也意识到纵向结构专利联盟开始威胁到由未拥有核心知识产权的专业化生产商构成的我国制造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对纵向结构专利联盟的竞争效应进行研究,顺应了全球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趋势,也符合我国的现实国情。本文以最广泛和最具普遍意义的纵向结构专利联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纵向结构专利联盟的构建动因问题;在传统产品的市场和创新市场研究了纵向结构的竞争效应问题;最后在网络效应条件下研究了纵向结构专利联盟的竞争效应问题。研究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首先探讨专利联盟的构建动因问题。“专利丛林”是由障碍性专利和互补性专利构成的,“专利丛林”问题的加剧必将导致在产品商业化进程中专利持有者彼此间侵权诉讼风险的增加,而借由独立授权方式所实现的专利共享在避免侵权诉讼风险增加的同时转而会导致敲竹杠问题、专利许可费叠加问题以及巨大交易成本问题的相继产生。专利联盟在解决“专利丛林”问题时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其构建使得以上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专利联盟的构建动因可以归结为”穿越‘专利丛林’”;同时,在专利联盟授权条件下纵向一体化企业的利润回报高于独立授权的这一状况,也给出了纵向结构专利联盟构建的经济动因,毕竟,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终极目标。(2)在传统产品市场通过计算纵向结构专利联盟的市场绩效以及纵向结构专利联盟对专业化生产商的影响探讨了纵向结构专利联盟的竞争效应问题。从企业层面来说,专利联盟是企业进行专利交易的最优方式。从社会层面来说,政府应认真审核积极引导专利联盟的构建,避免专利联盟降低消费者福利。在纵向结构专利联盟的条件下,专业化生产商也被排除最终产品市场之外。纵向结构专利联盟具有市场垄断性,纵向结构专利联盟导致了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的形成。(3)在创新市场从纵向结构专利联盟对创新影响的角度探讨纵向结构专利联盟的竞争效应问题。通过引入专利联盟成员的实质性专利产出函数静态地研究纵向结构专利联盟的创新激励效应,在专利许可费收入按数量比例规则分配的条件下,纵向结构专利联盟鼓励其成员进行研究与开发,对创新有激励效应;在纵向结构专利联盟缔结返授条款的条件下动态地研究纵向结构专利联盟的创新激励效应。虽然纵向结构专利联盟中的创新者失去了获得产品差异化方面的竞争优势的机会,但是同创新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市场的增长也会推动专利联盟成员进行创新,不过随着市场的发展这种创新的动力逐渐下降。(4)在网络效应的条件下探讨了纵向结构专利联盟的竞争效应问题。在最终产品差异化和同质化条件下,消费者需求随着网络效应的增强而逐渐提高,网络效应改善了社会福利效应。专利联盟成员的利润随着网络效应的增强而逐渐增加,获取网络效应所带来的好处也是组建专利联盟的动因。在网络效应和产品同质化的条件下,专业化生产商不会被纵向结构专利联盟排除市场之外,这说明网络效应抑制了纵向结构专利联盟的垄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