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2 年 11 月 4 日,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计划在 2005 年中国与东盟建成自由贸易区。这个自由贸易区将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是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是仅次于欧洲联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全球第三大贸易区。中国与东盟在过去 10 年双边贸易增长加快,贸易依存度增加。从长期来看贸易自由化是有利的。但是短期来说,有人担心由于中国-东盟的产业结构比较雷同,贸易自由化会带来较大的调整成本。因此研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的短期调整成本对于双方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理论依据是:作为政府来说,总是致力于培养本国的竞争优势,维持合理的经济结构,减少失业和国际收支恶化。如果两国商品贸易结构是竞争的,贸易自由化引起的贸易摩擦比较大,一国竞争力较弱的产业可能会萎缩,引起失业、经济结构变化。这会被竞争力较弱一方的政府认为是不利的、在贸易自由化过程中所付出的调整成本比较大,并因此会影响政府执行贸易自由化的决心。反之,如果两国经济是互补的,调整成本会比较小。竞争对于调整成本的影响在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又有不同。根据平滑调整假说,因为劳动技术和管理在产业内比在产业间更加相似,贸易自由化过程中产业内的调整比产业间的更加容易,所以产业内贸易比产业间贸易引起的调整成本低。在这个理论框架下,本文采用定量的方法,收集了从1992年到2001年,东盟五国对中国贸易数据、东盟五国对世界贸易数据、中国对世界贸易数据,使用了产业内贸易指数GL,可调整的GL指数,产业内贸易贡献率公式,净贸易比NTR指数以及使用SPSS分析了NTR的相关系数等多种方法分析了中国-东盟产业内贸易和中国-东盟商品贸易结构的竞争性和互补性。得出了中国-东盟成立自由贸易区的调整成本比较小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