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对乳腺癌生物学的不断认识,在临床治疗中,许多学者越来越倾向于采用保留乳房治疗(breast-conserving treatment, BCT)用于早期乳腺癌。在BCT中,原发瘤周围乳腺组织的手术切缘选择极为重要,保证手术切缘阴性(即不存在肿瘤细胞)是防止术后局部复发的关键。过去,国外学者对乳腺癌局部侵袭范围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通过对乳腺癌切除标本的连续切片检查,提出了乳腺癌向各个方向的浸润距离。而国内类似研究较少,且主要针对于乳腺癌至乳头方向浸润距离的研究。若对新鲜乳腺癌组织标本中多个方向的浸润距离进行研究,则对于BCT中手术切缘的选择更具有实用价值。另一方面,基础研究表明,不可控性增殖、分化异常、浸润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细胞的重要特性。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肿瘤细胞的能动性、能动性因子及其受体、转移的信号转导、肿瘤细胞的遗传性缺陷、肿瘤转移相关基因及肿瘤抑制基因等诸多因素相关。就肿瘤转移促进基因而言,基质金属蛋白酶类(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s)中MMP-9的表达被认为是肿瘤浸润和转移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MMP-9又称为明胶酶B(gelatinase B)、Ⅳ型胶原酶B(type Ⅳ collagenase B),可以降解Ⅳ型胶原、层黏连蛋白等基底膜成分,为肿瘤细胞的浸润和转移开辟道路。同时发现,雌、孕激素受体(estrogen and progesterone receptor, ER&PR)状况是乳腺癌的重要预后因素,与组织学分级、临床病理分期、肿瘤的增殖活性及五年生存率相关。本研究中收集了35例行改良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新鲜乳腺癌组织标本,采用每1mm连续切片和人工操作常规苏木精-伊红<WP=4>(hematoxylin-eosin,HE) 染色方法,光学显微镜下阅片,以切片中距肿瘤边缘最远阳性切片(即存在肿瘤细胞者)作为肿瘤的浸润距离,其中包括30例肿瘤边缘至乳头方向(浸润距离A)和35例至腋窝方向(浸润距离B),从而确定乳腺癌原发瘤的局部侵袭范围。同时,对上述35例乳腺癌中心组织和30 例乳腺纤维腺瘤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 IHC)方法进行MMP-9、ER、PR表达的测定。根据实验结果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乳腺癌局部侵袭范围在原发瘤周围2.0cm以内,至腋窝方向的浸润距离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有关联,未证实浸润距离与原发瘤边缘至乳头的距离存在相关;2.乳腺癌与乳腺纤维腺瘤相比,前者有较高的MMP-9阳性表达;3.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与无淋巴结转移者相比,前者有较高的MMP-9阳性表达;4.至乳头方向浸润距离>0.5cm的乳腺癌与浸润距离≤0.5cm者相比,前者有较高的MMP-9阳性表达;5.该研究未证实ER&PR状况与乳腺癌浸润距离、MMP-9表达之间存在相关。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将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增加病例数,以进一步明确乳腺癌浸润距离、MMP-9及ER&PR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二是寻找更加具有说服力的肿瘤相关基因,以研究其与乳腺癌浸润距离之间的关系。这将为乳腺癌的激素治疗提供帮助,为乳腺癌的基因治疗提供新的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