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文献检索概括出术中急性压疮的危险因素,运用Delphi法,构建术中急性压疮的评价指标,形成肿瘤患者术中急性压疮风险评估表(Pressure Ulcer Risk Assessment Scale,PURAS);综合比较肿瘤患者术中急性压疮风险评估表与Waterlow’s量表的预测效果,为术中压疮防范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Delphi调查法,通过文献检索,综述术中急性压疮的危险因素,形成专家函询表,经过两轮专家函询,确定量表维度和条目:于2011年8月~2011年12月,共选取香港、天津市、北京的手术室护理管理、护理质量管理、重症科室质量管理、重点护理院校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20人,通过电子邮件以及信件交换的方式,匿名的对专家进行了两轮咨询,并对反馈时间进行限定。两轮调查后综合分析专家意见,专家意见基本趋于一致,调查结束。运用专家的权威程度、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及专家的积极系数、专家评价结果的一致性检验,对专家咨询的可靠性和代表性进行检验。第二部分为临床应用,将某三甲肿瘤专科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符合准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由经过培训的注册护士于术前访视时分别使用Waterlow’s量表和肿瘤患者术中急性压疮风险评估表,在自然光线下同时、独立地对同一患者进行相关内容的评估,手术后即刻进行压疮情况的判断,并完成资料记录。由另两名护士应用SPSS19.0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自制量表各条目与压疮发生的相关性是否有统计学意义,采用ROC曲线分别测定自制量表和Waterlow’s压疮评估表对压疮的预测准确性。结果1通过文献综述确定肿瘤患者术中急性压疮危险因素有:术中体位、局部受力及潮湿度、手术及麻醉方式、术中血液动力学改变等外源性因素,以及患者本身年龄、体重、体温、伴随疾病、营养等内源性因素有关。2专家函询,第一轮调查中20名专家均参与,回收19份问卷,回收率为95%,有效率为100%。第二轮调查中19名专家参与,回收19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100%。专家平均权威系数为0.79,中位数为0.80。第一轮调查重要性赋值均数最小值2.58,最大值4.74,平均3.87;第二轮调查重要性赋值均数最小值3.21,最大值4.74,平均4.47。两次调查后专家的和谐系数分别为0.419和0.495。两轮变异系数平均值分别0.25,0.24。3本次研究确定的肿瘤患者术中急性压疮风险评估表包含四个维度:一般状况,营养状况,疾病状况和手术情况,共十五个条目。4本研究调查290例患者中,68例患者术后发生不同程度的压疮,压疮发生率为23.3%。其中56例患者为Ⅰ期压疮,占82.4%,表现为骨突部位的皮肤出现压之不变白的红斑,但皮肤完整。5本研究中进入逻辑回归方程的因子分别为:手术体位、术中低血压、皮肤潮湿程度和术中体位改变。通过比较两种量表的曲线下面积(Area Uder the Curre,AUC)发现,肿瘤患者术中急性压疮风险评估表与Waterlow’s量表的AUC分别为0.701,0.615。自制量表的诊断界值为18分。结论1肿瘤患者术中发生急性压疮的相关因素有很多,本研究通过文献检索、专家函询以及因子相关性分析,针对肿瘤患者的特异性进行压疮高危因素的筛查,最终确定了15项高危因素:年龄、术前移动度、皮肤类型、体质指数、前白蛋白、糖尿病、外周血管疾病、贫血、手术时长、手术体位、术中失血量、术中低血压、潮湿程度、施加外力以及术中体位改变,进而制定了肿瘤患者术中急性压疮风险评估表。2本研究采用的Delphi法,其专家的权威程度足够高,专家参加本研究的积极程度非常高,且对本研究的关注度较高。专家对指标的认同度和一致性较高,专家意见无较大分歧,基本趋于一致,协调性好。3本研究中制定的肿瘤患者术中急性压疮风险评估表的预测性优于Waterlow’s量表,且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的特点。临床应用中,通过自制量表的评估,确定不同风险的患者,并制定相应临床护理措施,为减少或避免肿瘤患者术中急性压疮的发生,提供了准确合理地预测评估方法和正确及时地预防对策。4压疮的预防和护理一直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难点和研究热点,国内外一致认为应用危险因素评估表是在对患者进行客观评估的基础上积极预防监控的关键举措。目前应用的量表较多,但每一种量表均有其适用范畴及局限性。本研究制定的量表界定临界值为18分,使手术患者压疮发生的高危人群在评估项目分值设定评定标准上更加科学、准确、合理,更有效地减少甚至避免了术中压疮的发生,保障了患者的安全,是手术室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