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内,长期快速发展带给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内会转化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冲突加以释放。近些年来,频发的环境问题已经引起包括政府和社会公众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的关注。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的考量,成为中国环境治理进程中的一个标志。之后,国家将生态安全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既是我国社会生态伦理思想的巨大进步,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生态环境现状的严峻。很久以来,“环境保护”在中国没有形成一个强势语境。了解并遵守环保法,在某种程度上,还没有成为整个社会的思想和行为自觉。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运用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强力推进环境治理。媒体角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这次环保浪潮中能够取得其他各种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研究以《新华每日电讯》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在环境新闻报道方面的话语运用,有助于我们对中国环境新闻报道中的话语生成产生较为深刻的认知。本论文依据托伊恩·A.梵·迪克的话语新闻理论,对《新华每日电讯》环境新闻报道的文本、报道的优势与不足之处进行分析,试图得出既能够帮助新闻媒体改善环境新闻的报道,又有益于我国的环境治理工作的结论。通过分析《新华每日电讯》的环境新闻报道,发现其在传播过程中的一些特点,如以消息作为主要传播体裁,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生动活泼的写作手法等。但是,通过分析样本,也发现了其环境报道方面的一些问题,如专业性的缺失导致对问题的挖掘深度不够,公益性的环境宣传内容较少,忽视长期科学合理的议程设置等。本文除了对以上内容的分析归纳,本着发现并解决问题的初衷,尝试为《新华每日电讯》改进环境新闻的报道提出一些建议,包括增强监督效能,科学地设置环境新闻的议程以及平衡各类议题的报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