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七世纪的英国出现了大批伟大的诗人,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当属被称为“玄学派”的诗人们,其领军人物为约翰·邓恩和乔治·赫伯特。赫伯特以其宗教诗著称,他的诗集《圣殿》于1633年出版后,赢得了各界人士的广泛赞誉并且至今从未失去过读者。这广泛而又持久的吸引力的奥秘何在?主要的原因应在于赫伯特诗歌中强有力的意象,大胆的多样的神学思想以及独特的诗歌艺术。各种各样的宗教规则,形式和习俗都是他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本文采用诺思洛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对赫伯特的诗歌艺术进行研究。全文共分三章,主要从赫伯特诗歌的意象,主题和形式三方面入手,深入探索和分析赫伯特诗歌中的各种原型。第一章探索原型理论在赫伯特诗歌意象方面的体现。在诗人眼里,上帝遍及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身边每个唾手可得的事物都可以拿来入诗。因此创造以宗教为题材的意象是赫伯特最擅长的诗歌技巧。本章从音乐和叙事效果两方面的意象中探寻其原型。第二章探讨原型理论在赫伯特诗歌主题方面的体现。作为一名宗教诗人,赫伯特在他的《圣殿》中探讨和描述了人和神之间的关系。借助于圣经原型,赫伯特把上帝描述成为创造万物的权威化身以及降落凡间并关心爱护人类的平民化身。本章着重从上帝这两方面的形象原型进行研究。第三章探索原型理论在赫伯特诗歌形式方面的体现。其中包含两层结构:一是整个诗集的结构,另一个是个别诗歌的结构。诗集的结构符合现实世界里教堂的构造,同时他的形体诗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本章将从整体形式和个别形式两个方面进行原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