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视域下的《论语》诠释——以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为中心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senal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比较视域下的《论语》诠释进行了分析。《论语》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渊薮。《论语》诠释体现着对圣贤经典的积极认知。地理大发现引发的时代洪流,使得各民族间文化交流日益活跃。国外,尤其是西方“汉学”历经僧侣派和学院派的发展阶段,始终对《论语》诠释保持关注。芬格莱特的《孔子:即凡而圣》运用日常语言分析哲学诠释《论语》,是当代西方哲学与儒家诠释新的结合尝试。史华兹则从思想史维度对《论语》诠释予以关照。对比传统中国学者,则是撷采训诂义理,见微知著,探究圣贤经典的微言大义。朱熹的《论语集注》是此中文本的优良范例。比较视域下的《论语》诠释,不仅包括中西方学者内部在方法上的差别,还应置于跨文化、跨哲学视野,比较分析不同文化语境下,中西方学者之间在《论语》诠释,尤其是方法论上的取异,从而探索出《论语》、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诠释的多种面向。
其他文献
自从景教敦煌文献现世,学界对它们的研究,就未曾停止。在取得一些好成绩的同时,许多问题也迟迟得不到解决。2003年,林悟殊先生将其多年研究景教的文章,集结为《唐代景教再研
低碳经济由英国最早写入政府文件后,便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的关注。低碳经济的出现,被认为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资源能源短缺的根本出路。围绕着低碳经济国内外学者,有着多方面
道德作为人文价值理性全部渊源,它随着人类的认识不断地开启人类的理性智慧,追溯它则就是为不断地开启人类知识所具有必然逻辑和理性的思维,不断地去发现未知世界的一切先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