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树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树种,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茶蚕是一种典型且普遍的茶树害虫,其为害严重影响到茶叶的质量和产量,而采用的喷药施肥等化学防御措施,不仅不能从根本上驱避害虫,而且严重威胁茶叶质量。因此,为了减少茶树生态系统病虫害,优化茶树种植模式,进而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本研究从生物防控的角度出发,采用室内盆栽的方式,通过间作豆科代表作物花生与禾本科作物玉米,分析不同间作模式下茶树土壤养分变化,茶树叶片营养物质变化,茶树生长速率变化,茶叶品质变化,茶树物理防御变化,茶蚕取食为害茶树后茶树化学防御能力变化,揭示茶树物理和化学防御特性的影响机制,为优化茶树种植模式,提高茶树防御能力和茶叶品质提供理论依据和生产指导。主要研究如下:不同间作模式下茶树生长速率变化较大,茶树单作,花生+茶树,玉米+茶树和花生+茶树+玉米模式中,茶树生长速率分别为:(0.043±0.024)cm/7d、(0.083±0.017)cm/7d、(0.068±0.039)cm/7d和(0.103±0.043)cm/7d。由此可见,花生+茶树+玉米和花生+茶树模式中茶树生长速率较大,表明茶树中间作花生有利于提高茶树生长速率。不同间作模式下,茶树土壤理化性质和茶树叶片营养物质发生较大变化。土壤全磷、全氮、有机碳、铵态氮、硝态氮和全钾含量在花生+茶树+玉米和茶树单作模式较高。另外,在不同茶树间作模式下,茶树叶片碳、氮和磷含量和叶绿素SPAD值在花生+茶树和花生+茶树+玉米模式中显著高与茶树单作和玉米+茶树模式,可溶性糖含量在玉米+茶树和花生+茶树模式中最高,说明花生+茶树+玉米和花生+茶树模式中茶树叶片营养物质含量较高,此两种茶树间作模式提高了茶树适应环境的能力。此外,氮磷比(N/P)均小于14,表明茶树生长受到氮的限制。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全氮、全磷、硝态氮、铵态氮、有机碳、速效钾和p H是不同间作模式下茶树叶片营养物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通过对不同间作模式下茶叶生化成分和香气种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与其他茶树种植模式相比,花生+茶树模式中,茶叶氨基酸含量高,茶多酚、咖啡碱,酚氨比低,茶叶香气种类多,但主要以嫩叶清香和冬青样香为主,说明花生+茶树模式中茶叶品质相对于其它茶树种植模式好。另外,不同间作模式下茶叶品质与土壤理化性质和茶叶营养物质的冗余分析结果显示,茶叶品质(茶叶生化成分+香气成分)受到茶树叶片全磷、可溶性糖含量和叶绿素和土壤全氮、全钾、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影响,解释量达到87%。因此,在茶园生态系统中,要大力改善非生物条件,提高土壤养分用率,只有创造适宜的生长和生存环境,才能更有利于提高茶叶品质。对不同间作模式下茶树物理防御和化学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茶树的种植模式中,花生+茶树+玉米模式中,茶树单位叶面积干重、叶片厚度和叶片硅化程度最高,其次为花生+茶树模式。说明花生+茶树+玉米模式中茶树的物理防御能力最好,其次为花生+茶树模式。次生代谢物质是植物在受到虫害后,产生的一种化学防御反应。在不同茶树间作模式中茶蚕取食为害茶树后,花生+茶树模式中茶树的次生代谢物质含量最高,其次是花生+茶树+玉米模式。挥发性化合物是茶树在受到侵害时产生的一种信号传递物质,主要用来吸引天敌,警醒和趋避害虫的作用。本研究中,茶树单作模式中挥发性化合物有55种;花生+茶树模式中挥发性化合物有58种;花生+茶树+玉米模式中挥发性化合物有53种;玉米+茶树模式中挥发性化合物有33种。此外,本研究还发现,茶树单作和花生+茶树模式中,醛类和脂类化合物占茶树总挥发物的主要部分,说明在这两种茶树间作模式中,醛类和脂类化合物主要起着趋避害虫和引诱天敌的作用,而在玉米+茶树和花生+茶树+玉米模式中醛类、醇类和脂类是趋避害虫和引诱天敌的主要挥发性化合物。综上,本研究发现,花生+茶树模式中茶树的化学防御能力最好,其次是花生+茶树+玉米模式。综上研究表明,与茶树单作相比,茶树间作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茶树生长速率、茶叶品质和茶树的物理和化学防御水平,尤其是花生+茶树模式中茶叶品质和茶树防御能力最好,其次是花生+茶树+玉米模式,而玉米+茶树模式中效果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