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岸带作为河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状况对河岸带功能的发挥和河流健康的维持作用重大。高度城市化地区河流受人类活动影响,河岸带结构发生相应改变;相对自然河岸带结构特点,城市河流河岸带呈现出不同的断面结构特征,对河岸带功能发挥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关于城市河流及河岸带的生态修复成为各个国家地区关注的重点问题,我国水利部门也下发了关于针对全国重要河湖地区进行河湖健康评价的文件,城市河岸带结构特点及健康评价研究对于理清河流退化的原因和进行有效的功能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本文系统梳理了自然河岸带范围及结构特点方面的研究,总结概括了自然河岸带结构的一般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潮汐河流特点,提出了感潮河网地区自然河岸带典型的结构分区模式,将河岸带由水域到陆域外边界分为四个区。国家或地方各部门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法规、规范、规划、导则及条例等对城市河流及河道岸线资源进行分区管理控制,对照上述典型河岸带结构分区特征,结合河岸带现实管理特点和对上述河岸带分区中的后三个区的实地调查研究,将城市河岸带由水域到陆域分为滨水潮间带、护岸缓冲带与边缘过渡带,分别通过临水控制线、水域控制线、洪水治导线和陆域控制线进行界定。以黄浦江为例进行高度城市化地区河岸带现状结构特征研究和相应河道控制线划定的探讨。通过对黄浦江七个河段的调查研究(上游的斜塘段、圆泄泾段、大泖港段,中游的上游干流段和下游的吴泾段、市区段、河口段)表明:(1)黄浦江滨水潮间带退化严重,堤防临水侧均为硬质护坡,潮间带功能的发挥仅通过残存的浅滩实现,目前研究区仅存在7处面积较大的滩地,主要是河道内人工干预较小,在自然因素下形成,此外在下游栈桥式码头内部、上游堤防护脚处和少量特殊地形(如支流河口)处也存在宽度有限的滩地。(2)受堤防类型限制,除圆泄泾段外,河口段左岸与上游干流段全河段,以及占剩余河段岸线长度的50%以上河段护岸缓冲带完全消失。护岸缓冲带主要出现在两级挡墙和堤防式防汛墙沿线,下游河口右岸和吴泾段存在一定比例的护岸缓冲带,但该缓冲带多被工厂或农业生产侵占,市区段存在一定比例的隐堤型护岸缓冲带,兼具生态与社会服务功能;上游圆泄泾与斜塘段的特殊防汛墙类型岸线对应的护岸缓冲带宽度一般小于3-5米,其以观赏类的灌木和草本为主,乔木和自然植被种类相对较少。(3)边缘过渡带主要对应河岸陆域管理范围,包含堤防、防汛通道、护堤地和适当河岸绿化这4个控制要素;黄浦江多数河段至少保留有宽度在6米以上的防汛通道区域,但下游基本以市政道路、单位或工厂过道兼做防汛通道,上游专用防汛通道较多;河岸植被缓冲带包含边缘过渡带和护岸缓冲带内的植被区域,下游缺乏绿化型边缘过渡带类型较多,部分区域河岸绿化作为道路绿化和厂区绿化的附属部分,有一定宽度,但植被结构完整性较低,多为乔草结构;公园绿地内的绿化规模较大,但乡土植被较少;上游河段主要为农林绿化型,但河岸带自然植被较少,且大泖港段和上游干流段下游部分河段仍集中分布一定比例的缺乏绿化型过渡带。(4)下游河岸带外围工业用地比重较高,不透水率较大,近岸区域基本靠强排水维持,对河岸带生态功能的支持作用几乎消失,上游河段以农林用地为主,不透水率较低,但多数河段农田侵占防护林现象较严重,河岸防护林呈现片段化和破碎化特点,生态廊道功能受到影响。(5)以吴泾段为例进行河岸带健康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该河段处于亚健康状态,主要制约因素为植被覆盖度较低,人工干扰较强,与河岸带现状特征结构类型分布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