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人—环境匹配概念是人们在组织管理研究中对人与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的关注背景下产生的。心理压力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对压力事件做出的反应,而形成的一种持续紧张的综合性心理状态,个体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个人与其环境之间的匹配关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全面改革,社会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诸如高学历的要求、职称的评定、教师的聘任、末位的淘汰、年终的考核、按绩取酬的奖惩等等,这些超常的压力引起的心理问题不断威胁着高校教师的身心健康。本文拟基于个人一环境匹配模式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展开研究,以其为教育主管部门了解青年教师心理压力的实际情况及高校青年教师的管理和决策提供必要信息和理论依据,并因此从提高青年教师个人能力,改善资源环境等方面来减轻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降低压力事件的负面影响。
本研究通过对261名浙江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的问卷调查发现:高校青年教师在个人—环境匹配模式下八个维度的心理压力存在显著差异,且各方面的压力强度因性别、婚姻、年龄、工龄等个体变量不同面具有差异性。在行政与资源支持方面的心理压力最大,评价机制方面的心理压力其次,第三为培训进修方面的心理压力,其余方面的心理压力依次为工作负荷、家庭生活、沟通合作能力、科研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在个体变量上:男女青年教师在总的心理压力及科研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培训与进修、评价机制压力方面存在显著压力,女性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大于男性青年教师;博士学历的青年教师心理压力显著低于本科及硕士学历的青年教师;副高职称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在科研能力、培训与进修方面显著低于初级和中级职称青年教师,在工作岗位及负荷心理压力方面显著高于初级和中级职称;年薪在6万元以上的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显著低于2万元以下的青年教师;工龄越长的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越大。
经过对开放式问题的分析发现,青年教师在科研政策、培训制度、评价体系、工作负荷、待遇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压力,并就这几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本研究提出“对青年教师实施人性化的管理;建立传帮带机制,增强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制定激励青年教师成才的政策,对青年教师实施发展性、激励性评价机制;增进青年教师身心健康”的建议,以便使青年教师个体更好地与资源环境相匹配,更好地帮助高校青年教师进行心理压力调适,为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