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醒目的叛逆风景——解读韩寒创作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svl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寒是“80后”作家的领军人物,韩寒于2000年以长篇小说《三重门》的出版登上文坛,至今,韩寒的创作已历十年,创作成绩斐然。十年间,其创作及言行多次引发社会上对“韩寒现象”的讨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韩寒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人们关注韩寒叛逆的言行与不寻常的成才之路,关注韩寒现象的文化意义,而对韩寒的文学思想与作品价值的研究较为漠视。主流文学评论界对以韩寒为代表的“80后”作家的研究相对滞后,人们形象地将“80后”作家的创作和主流评论喻为两股道上跑的车。从2000年至今对韩寒的研究多限于“80后”作家群体研究中的个例分析,系统研究韩寒的论文数量极少。   本文试图从韩寒的人生与文学创作、韩寒作品的精神指向、韩寒作品的文本形式、韩寒的意义、韩寒创作缺陷与创作前景五个方面,以韩寒作品为研究基础,结合其他“80后”作家、作品的研究,分析韩寒及“80后”作家群的创作景观。   第一章主要论述韩寒的人生与文学创作,主要从作家韩寒与上海文化、韩寒十年创作概述、韩寒的个性与意识观念、韩寒的博客写作四个方面论述韩寒的成长历程。   第二章分析韩寒作品的精神指向,结合具体资料,对韩寒的叛逆精神进行多层次开掘、关注他的文学思想与青春情怀并对其文学创作的游戏态度给予客观分析。   第三章论述韩寒作品的文本形式,结合具体文本,从韩寒小说的叙事特征、叙事技巧、语言风格三个方面来论述韩寒作品的文本形式特点。   第四章客观评价韩寒的意义与创作局限并于结论中分析韩寒未来的创作前景,尽管韩寒创作成绩斐然,但他在文学创作中也存在着碎片化与复写式的不良倾向,韩寒作品的叙事与语言还有明显缺陷,其创作受商业化市场影响较大,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和制约韩寒的创作。
其他文献
吴闿生(1878—1949),字辟疆,世称北江先生,安徽桐城人。作为桐城派末代宗师吴汝纶之子,吴闿生自幼随父学文,受古文法,功底深厚,在当时文坛颇具影响。吴氏不仅在为文上有所建树,能“绍其
家族本位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特质,“家国同构”的象征意蕴是家族文化的最主要特征,家族书写就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文学母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国内外优秀家族小说的共同影
摘 要 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手段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慢慢渗透到每一门课程的课堂教学,老师们在各自的领域内不断地进行着尝试和探索,都在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不懈的努力着。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抽象性很高的学科,如果我们能够让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变量的变化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让“死”的东西“活”起来,就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加深对概
正如手表之于瑞士伯尔尼,音乐之于奥地利维也纳,足球之于巴西里约热内卢,陶瓷就是景德镇的灵魂。穿行在景德镇的大街小巷,似乎空气中都弥漫着陶瓷的味道。  在景德镇,陶瓷艺人不少都是自幼习艺,甚至是世代相传的。同时,景德镇浓厚的陶瓷文化氛围持续不断地吸引着世界各地的陶瓷从艺者在这里落脚,“景漂”俨然成为“北漂”之后的又一热词。  孔祥希在景德镇陶瓷学院读了四年本科,毕业后回到上海,到一家广告公司做设计。
从2013年秋期起,我校以“知书达礼”为校训,以“让每一个孩子做最好的自己”为育人理念,以“礼仪”教育作为实践育人的主体,并推动学校整体形成独具特色的礼仪教育文化。一路
期刊
谚语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其主旨是传授知识经验和人生哲理,被称为“智慧的花朵”。它形式短小凝练,内容丰富多彩,语言生动形象,风格通俗朴质,寓意深刻隽永,为老百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