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山东省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对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屏障环境实验动物设施的检测、标准操作规程(SOP)的制定与实施、设施的动态运行管理和高压灭菌设备消毒效果的鉴定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符合国家标准的屏障环境实验动物设施运行管理机制。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屏障环境实验动物设施的管理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SOP)。为了检验标准操作规程的实施效果并进一步改进,山东省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委托山东省实验动物检验检测中心对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屏障环境设施进行了跟踪监测。通过“屏障环境实验动物设施动态检测实验”、“屏障环境实验动物设施高压灭菌效果检测实验”、“普通环境、屏障环境实验动物设施静态与动态空气落下菌数对比检测实验”、“济南市部分屏障实验动物设施环境参数监测实验”对标准操作规程(SOP)的应用进行了评估。1、屏障环境实验动物设施动态检测实验依据国标GB14925--2001每季度进行一次环境设施动态检测,共4次。结果显示:屏障设施静态运行时达到国家标准;动态运行时,检测结果经对比,虽然各项检测指标相对于静态检测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温度3.45℃、相对湿度17.15%、气流速度0.02m/s、噪声1.28db、氨浓度10.25mg/m2、落下菌数0.86个/皿)但除了尘埃粒子数超标外,其它指标均符合静态运行时的国家标准。2、屏障环境实验动物设施高压灭菌效果检测实验按照相关设备的标准操作规程(SOP)操作,对饲料、垫料、饮水和工作服等采用高压灭菌方式,对笼具采用高压灭菌和消毒液渡槽浸泡消毒。目的是在屏障环境实验动物设施运行过程中检验SOP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并寻找一种合理的微生物控制措施,既达到国家实验动物与环境设施的质量控制标准,又减少设施运行成本以及劳动强度。实验结果:实验动物饮用水121℃高压灭菌30min后在洁净物间存放4d,细菌总数为0个/皿。饲料132℃灭菌7min后在屏障环境洁净室内存5d内能保证饲料无细菌。真空132℃条件下灭菌7min后放置7d,垫料仍然无菌生长,达到灭菌效果。132℃条件下对工作服灭菌5min后在屏障环境洁净储藏室内存放7d也无细菌生长。饲养盒经过高压灭菌或在常用的几种消毒液中浸泡消毒,效果都比较好,可达到无菌效果,且消毒液的使用周期能够维持7d。3、普通环境、屏障环境实验动物设施静态与动态空气落下菌数对比检测实验为了检验并改进人员、动物、物品进出屏障环境设施的标准操作规程(SOP),每半年(持续三年)对普通环境设施和屏障环境设施分别在静态和动态下检测一次落下菌数。结果显示,普通环境中静态好于动态(静态2.57±0.95;动态18.47±5.43);在用垫料饲养和相近的饲养密度情况下,高效过滤器堵塞,屏障环境远不如普通环境(静态0;动态∞)。屏障更换高效过滤器后,才凸显出其优势;在只考虑落下菌的情况下,干养远好于垫料饲养。屏障环境中静态好于动态;屏障环境在静态下能维持一个很好的状态;屏障环境自净能力随着高效过滤器的堵塞而减弱,更换高效过滤器后,自净能力恢复;IVC能显著降低屏障环境内落下菌,极大地改善饲养人员的工作条件1。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更衣室位于屏障与外界之间,要严把入口。风淋室在第3、4次检测时有落下菌,我们积极排查原因,通晓风淋工作原理后,彻底科学保洁。内走廊在第3、4、5次检测中有落下菌,发现各室通往内走廊的门、门锁有的有松动,关不严,影响了气密性。清洁准备室在第5次检测中发现了落下菌,多方排查后发现双扉高压锅与屏障墙体间有一道细小的裂缝。缓冲间是连接屏障与外界的通道,在第3、4、5次检测中有落下菌,自查后发现门下封条、门锁影响气密性,高效气幕可能失效,更换了高效过滤器后,第6次检测结果为OCfu/皿。4、标准操作规程的应用和评估2007年山东省实验动物检验检测中心在山东大学医学院安评中心,山东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屏障环境实验动物设施管理的标准操作规程(SOP)”试点运行,进行了“济南市部分屏障实验动物设施环境参数监测实验”。检测项目主要包括屏障环境设施内的温度、相对湿度、气流速度(换气次数)、压力梯度、噪声和氨浓度并做了相关的数据对比,并结合以上实验的数据全面考虑,验证了标准操作规范的实施和运行效果,也发现了操作规范需要改进和完善之处,研究取得了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