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马克思早期自然观产生的时代背景来看,自然科学的突破为马克思早期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科学前提,天体演化学、有机化学、胚胎学、生理学等领域获得的重大成果为马克思思想例如唯物史观、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及运动发展等观点提供了基础,也为马克思早期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资本主义的兴起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广泛渗透加剧了生态破坏;青年黑格尔运动是对马克思早期观点产生重要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马克思早期自然观的思想基础主要来自对德国古典哲学思想的批判与继承,指出并克服了德国唯心主义思辨自然观的抽象性,摒弃了费尔巴哈在自然观上所具备的直观性、机械性与非历史性,吸收了黑格尔自然辩证法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先进内容,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放到了历史与世界的基本维度上,并且兼顾了对社会政治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注。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通过对伊壁鸠鲁自然哲学和德谟克利特自然哲学区别的考察,展现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初步理解,已经与青年黑格尔派产生了一些分歧。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其早期自然观初步构建,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和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人化自然观以及对人与自然异化的现实批判、对解决自然问题基本路径的明确。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本质思想被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并深入解析了人与自然关系演变,对自然与历史的关系进行重构。从马克思早期自然观形成的理论意义来看,一是确立了自然界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前提,二是人与自然的统一。从其当代价值意蕴来看,一是为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提供了理论指向,二是为缓和生态矛盾提供了理论武器,三是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实践方向。从中可以得出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坚持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价值取向,建设合自然的社会主义生态文化,以人、自然、社会的整体协调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