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小学存在的非教育现象,是指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客观存在的违反教育规律,缺乏思想性或思想性不强的现象。它的存在,影响了学校、教师在学生、家长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更是大大降低了学校教育的效率,阻碍了素质教育改革的发展。在当今的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太多的非教育性现象,它们多以教育活动的表象出现,却对学生的身心产生着不良的影响。非教育现象在本质上具有反教育性,在形式上具有隐蔽性,影响上具有深刻性、长久性,内容上具有混杂性,结果上具有破坏性等特征。中小学非教育性现象的探究,是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新时期中小学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是学校教育目标达成的需要。当前中小学存在的比较典型的非教育性现象有:教学中的分数至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非教育性现象;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非诚实行为;对学生不恰当的惩罚行为;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教育者由于教育方向的迷失而产生的非教育性现象;学校中日渐抬头的迷信现象。这些非教育性现象融入学校主流教育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损害教育的本质内涵与意义。它背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它造成了学生思想的混乱,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学校的教育成果,甚至使教育的结果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学校的办学理念的偏差;教师自身能力的欠缺;教学评价不够科学;社会教育评价体制的偏差,是其产生的原因。学校要善于建立长效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杜绝非教育现象的发生;第一,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育者的思想素质;第二,要规范教育行为,努力提升教育者管理水平;第三,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第四,改变教育教学评价体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第五,依法治教,建立完善的非教育行为的批评监督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