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示语的英译是我国对外宣传以及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九华山是以悠久的佛教文化和奇丽的自然景观为特色的山岳型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每年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然而,景区内公示语的翻译在词汇、语法、语体以及语用方面存在着问题。本文作者在进行文献检索时发现:一方面,之前的学者们主要是从佛教文化角度研究九华山旅游宣传文本翻译中存在的文化问题;另一方面,对于公示语翻译的研究,2005年以前重要集中于纯实证研究,2006年起大多开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但是从检索的结果中发现国内学者对公示语的翻译研究大多借助功能翻译理论,从语用学角度出发探讨公示语翻译研究是一种新的趋势。本文的创新点体现在:第一,本文作者从言语行为理论出发,主要是借助言外之力理论研究公示语的翻译,为今后的公示语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支撑点。第二,本文作者探讨了景区内公示语翻译中存在的语言、文化及语用各方面的问题,更加全面地研究了景区内公示语翻译研究问题。本文作者通过实地考察收集了大量景区内公示语翻译的实例,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依据舍尔的观点,公示语可以被描述为具有言后功能的言外行为。言语行为理论中的言外之力是话语最突出的语用特征,它真实地反映了原作者的真实意图。因此,好的翻译要捕捉到原文中的言外之意,通过一定的符合目标语文化和习惯手段来在译文中再实现言外之意,体现言外之力的说明效果。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第一,九华山景区内公示语的翻译问题主要表现在语言、文化和语用三大方面。译者由于受到源语语言结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未能很好地做到以目的语和目的文化为导向,导致各种翻译问题和错误的产生。第二,言语行为理论将翻译研究和语言功能结合在一起,注重交际功能在翻译中的作用,对分析景区内公示语翻译的问题和错误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作用。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是绪论,简单介绍了该研究的理论来源、研究意义、研究目的以及本文的结构。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介绍了公示语的定义、特征、功能,回顾了以前的公示语翻译研究和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第三章是理论框架,介绍了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言外之力。第四章是错误分析,对于实地搜集的翻译材料进行归类、分析。第五章是理论的运用,针对前一章所做出的对存在的翻译错误的归类、分析,介绍如何将言语行为理论运用到九华山景点公示语翻译的研究中,提出一些有效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第六章是结论,在总结了全文的基础上讨论了研究意义,指出该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并对将来该领域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