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小学“品德课”改革的价值取向分析——基于生活教育的视角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ddv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国以来在政府自上而下主导的路径下,我国小学“品德课”改革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这些价值取向不仅引领课改的方向,制约着改革政策的制定,同时指导着教学实践活动及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本文综合运用文献法、比较法等方法,借助生活教育的视角,对建国以来不同历史时期小学“品德课”改革的价值取向进行分析,挖掘改革价值取向的生活教育意义。通过探索小学“品德课”改革的过程,从理论层面对价值取向进行梳理,具体分析价值取向选择的历史必然性,探讨小学“品德课”改革价值取向的思维方式与方法论依据。  本文对小学“品德课”、价值取向以及生活教育等相关概念进行了基本的界定,确立研究的文本分析依据,诠释了生活教育视角的内涵,探讨了“品德课”改革与生活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何以从生活教育的视角进行小学“品德课”改革价值取向研究。根据小学“品德课”改革的价值取向与生活教育之间的关系,分阶段依次梳理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以来课程变革进程中价值取向的变迁。具体阐明了在选择与确立的过程中,课程改革政策方针、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及相关实施活动等如何具体体现小学“品德课”改革的价值取向,反思了这些价值取向的合理性,以及对“品德课”改革与教学的影响。从小学“品德课”改革的社会历史背景、政策方针以及课程标准与教学实施活动等层面,透过生活教育的视角,具体分析每个历史阶段课程改革价值取向:建国初期为巩固新生无产阶级政权,以贴近国家政治生活为主,文革中为适应斗争形势的需要以阶级斗争生活为纲,改革开放后在素质教育以及以人为本与德育“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背景下,社会价值观念发生变迁,改革逐渐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呈现出走向人本化生活的倾向。基于对小学“品德课”改革价值取向历史变迁的梳理,总结了小学“品德课”改革价值取向嬗变的四个基本特征:第一,由工具性价值回归到本体价值;第二,由社会本位走向个人本位;第三,由最初的单纯被动适应逐渐向主动创生的方向转变;第四,根据改革的进程,由最初的封闭逐步走向开放,融入世界的主流价值渠道。通过生活教育的视角,对小学“品德课”改革价值取向的特征重新进行了解读。
其他文献
教科书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凭借。教科书的质量对于课程质量、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立编译馆之国定教科书是中国新式学校创建以来第一次成功的国定教科书。它的出现是很多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然而教科书史发展的车轮碾过后,它也必将成为历
好画一般无几人懂,懂的人多了,可贵的意义就失去了,太漂亮的画本身动机不纯,又由于爱的人多慢慢失去品位。我们的话是说给领会的人听的,你听不进去,而且喜欢发表不成熟的意见,我们只能无语。  那天看周碧初文献展,感觉还是习作感多了些,没有进入真正的创作状态。画家是好画家,一出笔就是高手。一看他的作品,就知在巴黎呆过,在那里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好好研究过一阵子的。中国油画家如果没有在巴黎熏过,是画不好油画的,
针对景德镇地区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实际需求,结合对现有培训平台的调查分析,使用ASP.NET相关技术设计适合景德镇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实际情况的培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