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后金融危机时代,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实体经济对国民经济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制造业的持久活力与稳健壮大主要依赖以高新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为显著特征的复杂产品的设计与生产。然而,在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的背景下,企业为保持持续的市场竞争力,满足客户定制化需求,常需应对客户及市场变化导致的设计变更。对此,企业通常以客观实体要素约束下任务和资源的再调度为出发点,却忽略设计主体的心理行为因设计变更对方案再调度过程的重要影响,带来的心理负面情绪,降低其工作积极性,进而影响设计任务的分配,并导致设计任务的延迟、无形中造成无效设计成本增加。因此,在复杂产品设计过程中,如何在考虑设计主体心理行为情况下,实现任务的再分配、资源再调度,并确保其在响应设计变更方案的高效实施,是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本文主要从以下方面做了研究:首先,在复杂产品设计变更领域,涉及人心理行为的研究一直遵循标准金融研究范式,而具体实践存在的诸多非标准实证异象又难以满足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前提。因而,从人的有限理性出发,引入行为经济学中用于解释此类异象的心理账户理论,深入分析主体的心理账户结构及其形成的诱因。进一步,基于P---E(认知---期望)模型分析心理账户与满意度的内在关联,研究其如何影响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正面情绪。其次,指出设计任务与心理账户结构的二元对应关系,基于BPT模型的思想建立任务---心理账户的效用期望收益计算式。与此同时,依据复杂产品的固有特征---耦合程度高,运用任务分解与调度算法等技术方法,构建心理账户满意度最大化---最后一项任务提交时间最小化的双目标分配模型,并辅以寻优效果佳的多种群遗传算法,提升模型的求解效率。最后,指出在心理账户效用收益驱动下主体对设计资源形成不同强度的使用偏好问题,并分析资源配置如何影响主体满意度的提升。基于此,提出主体支配资源的满意度偏差最小化---资源调度成本最低的混合驱动调度策略;结合客观实体要素的约束,构建资源再分配的双目标模型。此外,为了满足紧前任务对资源的优先需求,在模型的求解算法中加入任务的时间优先度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