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化脚步的加快,对城市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相应的公共设施迫不及待。与此同时,随着民众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对自身利益的保护,民众都不愿让那些具有负外部性的公共设施建设在“自家后院”,因垃圾处理场等具有“邻避效应”的公共设施引起的冲突日益增多。如何应对与处理“邻避效应”成为我国理论与实践面临的难题之一。然而,以往关于我国关于“邻避效应”的治理方面的研究侧重对于政府单一主体的治理研究,对多元主体在“邻避效应”中的协同治理等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尤其缺少对“邻避效应”的治理过程、治理工具等方面的协同治理研究。本文以南宁市垃圾处理场“邻避效应”为例,以协同治理理论为分析框架,从治理主体、治理过程、治理工具等方面对“邻避效应”的治理机制进行研究。主要观点是:“邻避效应”通常表现为居民对于居住附近的邻避设施的反感情绪及群体性抗争,南宁市垃圾处理场“邻避效应”也不例外。而现有的“邻避效应”治理机制为政府强制性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存在着以下问题:治理主体比较单一,忽视公众参与;治理过程的强制性,缺乏与利益相关者的协同互动;治理介入的被动性和滞后性;利益补偿机制不完善等。其主要原因是:治理理念落后、法律法规缺乏、公众参与机制不完善、制度化程序缺乏等。针对现有“邻避效应”治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应该从以下方面采取对策措施:丰富协同治理主体,促进治理主体的协同;加强落实公民参与,促进治理过程协同;健全利益补偿机制;完善风险管理机制等。研究成果能丰富“邻避效应”治理方面的理论研究,并为“邻避效应”的治理实践提供参考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