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层序界面识别,将鄂尔多斯中东部地区上古生界划分为5个二级层序(层序组)、18个三级层序和50个体系域,建立了陆表海背景下的缓坡盆地边缘Ⅰ型和缓坡Ⅱ型、陆表海衰亡背景下的曲流河-浅水三角洲、辫状河-缓坡型浅水辫状河三角洲以及曲流河-湖泊三角洲等5个二级层序充填模式。在层序格架内阐述了主要沉积相、古地理格局及演化特征。在研究区上古生界识别出了8沉积相、18沉积亚相和23沉积微相类型;晚石炭世主要为碳酸盐潮坪-障壁砂坝-泻湖-浅水三角洲沉积,海水主要来自E及NE方向;早二叠世早期形成以开阔陆表海沉积为主、曲流河-浅水三角洲-障壁砂坝-泻湖-碳酸盐潮坪共存的格局,海水改由SE方向侵入;早二叠世晚期以曲流河-浅水三角洲-近海湖泊沉积为主;中二叠世形成以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面貌;至晚二叠世晚期演化为曲流河-三角洲-湖泊共存的格局,结束了研究区晚古生代沉积充填发育史。由此,将研究区晚古生代沉积演化分为受限陆表海、开阔陆表海、陆表海衰亡、近海湖盆和内陆湖盆等5个充填阶段。以活动论为指导,结合海西运动的幕式活动,探讨了古地理演化的动力机制;物源来自伊盟隆起,受板块碰撞作用影响,物源区差异性抬升明显,具东西分区的特征。研究区晚古生代古地理格局及演化、晚石炭世末海侵方向转变(相对于现今地理位置),主要是板块碰撞形式的转变所引发的区域古构造体制的改变、物源区的差异性隆升、古地貌特征的演变、基底断裂间歇性的拉张复活以及区域海平面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基于研究区晚古生代沉积演化阶段及其与北部造山带的关系、物源特征、古气候等研究,建立了5种构造-沉积充填模式。双山地区太原组高效储层的发育主要受控于构造格局及古地理,并与物源区母岩性质、海平面变化、成岩作用及板块碰撞引发的基底断裂间歇性活动等因素有关;伊金霍洛旗地区盒8段高效储层的发育主要受控于母岩性质及古地理格局,同时受成岩作用和基底断裂后期活动等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