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词多义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中,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长期以来倍受哲学家以及不同流派语言学家的关注。以往人们大多从传统语言学的角度研究这一语言现象,然而近年来认知语言学家开始尝试从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一词多义现象。
在本文中,作者首先给出了自己关于一词多义的定义并回顾了传统语义学和语用学对一词多义的研究,指出这些理论未能很好地定义一词多义现象,也无法给出一词多义的根本成因,更不能解释多义词各个意义之间的关系。接着,作者简要介绍了认知语言学中一些重要理论,范畴化和原型理论,概念隐喻理论和意象图式理论以及概念合成理论。随后,作者以这些理论为框架并结合例子对一词多义从多个角度进行了个别分析,试图对这一语言现象做出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将一词多义看作一个原型范畴,隐喻和转喻是词义延伸的。为了使解释更清晰、形象,作者又运用所有理论对汉语大辞典中的一个典型的多义词“火”做了全面的分析。最后,作者在之前分析的基础上,对词汇教学和词典编撰给出了几点启示性的建议并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
本文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一词多义现象是人类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是一种认知现象。多义词的各项词义围绕一项典型词义构成了一个范畴,各项词义之间遵循家族相似性原则。其次,概念隐喻和转喻是多义化中词义扩展的两种主要机制。另外,意象图式在词汇意义在空间范畴内的延伸及从空间范畴向抽象范畴的延伸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最后,概念合成理论也是分析一词多义现象的有效方法。
总之,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释,它对词汇学习与教学,以及词典编纂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