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承气汤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被引量 : 16次 | 上传用户:TSNT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建立大承气汤水煎剂及大鼠口服给药后血清的HPLC-DAD指纹图谱色谱分析方法,对大承气汤的血清药物化学方法进行研究,初步阐明大承气汤血中移行成分的来源,在一定程度上阐明大承气汤复方的配伍规律及药效物质基础。方法:首先,建立大承气汤水煎剂及其拆方的HPLC-DAD指纹图谱方法,用来描述其主要化学成分的信息,确保给药样品质量的稳定性。其次,利用所建立的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对口服大承气汤水煎剂及其拆方后的大鼠全血进行血中移行成分分析。摸索血清样品制备方法,建立大承气汤的血中移行成分指纹
其他文献
摘 要:苏轼的散文才智驰骋,文理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写下的前、后《赤壁赋》,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千古名篇。这两篇赋采用“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赤壁山水及文人墨客载酒中流、扣舷而歌的情形,围绕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进行抒情和议论,在情、景、理交融中,淋漓表达了作者身处低谷时挣扎、反思和超越思想情感和对生命里程的自我观照。  关键词:苏轼;《赤壁赋》;艺术特色  
摘 要:诗词是古代文人情感抒发的主要渠道之一,在阅读和理解诗词的时候,掌握基本的情感表达,可以更好地理解诗词深层的含义。在古诗词的研究和分析中,发现诗词当中有一类诗词,其借春花凋零和秋景萧瑟表现美好事物逝去的情感,这类诗词可以将其称之为“伤春悲秋”诗词。伤春悲秋诗词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环境,具体的情感表达也与作者的心绪存在着明显的关系,所以对古诗词当中的“伤春悲秋”情感进行分析可以更加准确的理解和掌握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2017年院级科研立项项目,项目编号为:KY2017008。  摘 要:法国20世纪最具神秘色彩的作家朱利安·格拉克凭借其飘忽不定、难以捉摸的文风,一直是法国文坛津津乐道的话题人物。本文借助主题学批评和微观批评法,以“水”意象为切入点,对《阴郁的美男子》做空间以及人物的符号学解读,并分析朱利安·格拉克的写作特点,以探析作者的诗意空间,展现格拉克“二元
摘 要:“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师说》对教师功能的最好诠释,也是我们对教师的传统认识。在多年应试教育的束缚下,“重知识轻能力”、“分数至上”、“师生关系异化”等教育问题异常突出,并引起了广泛关注。笔者认为若要解决上述问题,妥善处理师生关系至关重要。而在我国古代大教育家韓愈的《师说》中就散发着后现代主义师生观的光芒,为我们当今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教学理念及方式的不
摘 要: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分别论述了近代亚非文学的基本特点、交代亚非文学的发展、具体举出具有代表性的日本著名作家夏目漱石和印度作家泰戈尔,将论述具体到点上、最后进行了简单总结。近代亚非文学在亚非各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积极进行反封建反殖民主义的基础上兴起。  关键词:亚非文学;民族觉醒;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作者简介:陈鑫(1995-),女,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
摘 要:长篇小说《堂吉诃德》被誉为欧洲“近代小说的开山之作”。小说对十六七世纪西班牙的现实社会做了广泛而真实的描写,从而奠立了它作为欧洲近代现实主义小说开山之作的地位。  关键词:堂吉诃德;对比与讽刺;文艺复兴时期  作者简介:冯思雨(1995-),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
目的:分析生半夏及药典收载的三种半夏炮制品(法半夏、姜半夏、清半夏)的化学成分,比较半夏和三种炮制品的成分差异,并从半夏及其三种炮制品提取物的助眠药效作用评价和运用抗氧化成分在线分析方法筛选、评价半夏及其炮制品的抗氧化活性两个角度探讨半夏临床用于治疗老年痴呆复方配伍的药效作用机制。方法:经加热回流提取、浓缩和定容步骤制备半夏及其炮制品的醇提物。采用薄层色谱法(TLC)、红外光谱法(IR)、高效液相
摘 要:愛情悲剧是中外文学史上一个永不衰竭的主题,女性的爱情观和性态度方面,能够彰显出女性的独立意识和价值追求。人类是一种有感情的动物,东西方不同民族由于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文化背景,在面对爱情时也产生了不同的爱情观,在面对爱时也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但是无论是哪条爱情路,最终面对爱而不得时女人的结局却是殊途同归——死亡,她们的情死让我们看到女人对于爱情的珍重和热烈。  关键词:女性爱情观;情死;殊途同归
摘 要:安德烈·纪德是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同性恋作家之一,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提及这一主题。本文通过对纪德同性恋作品中写作意图的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纪德关于当时同性恋现象的看法以及有助于推动我们对于中国现存同性恋现象的思考。  关键词:纪德;同性恋;写作意图  作者简介:李健珊(1993.5-),女,湖南涟源人,湘潭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法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