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实验分析的方法,以边坡植被恢复学、土壤学、植物生态学和土力学为理论基础,研究了广西某高速公路膨胀土边坡石灰改性后的植被恢复方法。首先简要介绍了膨胀土对工程建设的危害,对膨胀土的主要性质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常用的膨胀土改良方法;然后详细阐述了石灰改良的原理,分析了石灰改良方法存在的不足,并给出了改进建议,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的。 以实现植被恢复为目标,结合广西某高速公路膨胀土土样,进行了一系列的室内实验,初步提出了复合改性方案。通过室内实验考察,全面比较对照了石灰土和复合改良土的性能,对复合改良方法的利弊做出了系统的判断。 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1)从粘土矿物的角度解释了膨胀土石灰改良的原理; (2)依据对国内外常用的权威膨胀土判别方法的归纳总结,判定所取土样为中膨胀土,选取石灰含量3%、5%、7%、9%四个水平,分析了石灰改良膨胀土的改良效果,得到了改良效果与石灰掺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利用这种定量关系来确定最佳掺灰率范围在5%~7%; (3)对石灰土的pH值进行了研究,实验发现,石灰土的pH值随掺灰率基本呈递增趋势,后期增长缓慢,一般在最佳掺灰量下会出现峰值;最佳掺灰率下的pH值与经验值12.4是基本吻合的,判定石灰土为强碱性; (4)通过试验找到了能显著降低石灰土碱性的改良剂,主要是一些生理酸性肥料,选用废弃磷石膏以及常见的氯化钾肥和磷酸二氢钾肥,对石灰土进行生态改良,得到最佳配比为:石灰5%、磷石膏1%、氯化钾0.1%、磷酸二氢钾0.1%。以利于改良土的植被恢复; (5)通过对复合改良土的胀缩特性、强度特性和理化性质的分析,发现复合改良土较石灰土在生态性质上有了较大的改善,基本上能为植被恢复提供合适的条件,同时其工程特性也满足要求。研究结果标明:生理酸性肥以及石膏的正面作用主要表现在后期,它们的有效性通常是伴随着植物的生长才逐渐显现出来的。所以时间是否充足对于改良效果影响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