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不同抗血小板膜糖蛋白 GPIbα抗体对不同种鼠间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模型建立的影响。 【方法】 首先,将20只6~8周豚鼠分为对照组和3组实验组,每组5只。对照组静脉注射0.2μg/g小鼠IgG,实验组分别注射0.05μg/g、0.1μg/g、0.2μg/g的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α抗体AN51,在不同时间点眼眶后静脉丛采血,利用血细胞计数仪和瑞氏-吉姆萨染色法来计血小板数,以此确定建立 ITP模型所需要抗体的剂量及时间。然后,采取相同分组的方法给C57BL/6小鼠和裸鼠腹腔注射不同浓度的抗GPIbα血小板抗体R300,并且在不同时间点检测注射R3000.2μg/g组小鼠止血功能和血栓形成能力,以建立合适的小鼠ITP模型。 【结果】 分别给对照组和3组实验组豚鼠静脉注射0.2μg/g IgG、0.05μg/g、0.1μg/g、0.2μg/g AN51,在5分钟后外周血血小板数目分别减低0~5%、50%~60%、70%~80%,0.2μg/g组血小板减少最为明显且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C57BL/6小鼠腹腔注射0.05μg/g、0.1μg/g、0.2μg/g R3006小时后小鼠外周血血小板数分别下降20%~30%、60%~70%、80%~90%,其中0.2μg/g组血小板下降最为明显且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而且该组小鼠在6小时血小板降到最低时,其止血功能和血栓形成能力明显减弱(P<0.01),但并未出现死亡的情况。另外每天一次持续注射0.2μg/g R300一到两周的裸鼠出现明显的临床ITP特征,身上有大量的瘀点或瘀斑,大多见于四肢,头部和腹部。 【结论】 0.2μg/g AN51和0.2μg/g R300可以分别在豚鼠,C57BL/6小鼠和裸鼠中建立ITP模型。并且裸鼠模型表现出明显的ITP临床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