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群落结构研究结果表明:东洞庭稻田生态系统中共有蜘蛛10科26属39种,其优势科为狼蛛科、皿蛛科、球蛛科和肖蛸科;优势种为锥腹肖蛸、八斑鞘腹蛛、食虫沟瘤蛛和拟水狼蛛。在两类防治田的早稻田中,蜘蛛优势种没有更替,主要为食虫沟瘤蛛和拟水狼蛛,晚稻田中,蜘蛛优势种存在更替现象。四种优势蜘蛛在早稻田中占蜘蛛总数的94%以上,在晚稻田中占蜘蛛总数的87%以上,化学农药对四大优势科蜘蛛的个体数量影响较大,两类防治田优势科蜘蛛的个体数量差异大多在40名—60%之间。2、蛛、虫空间分布型研究结果表明:稻田蜘蛛优势种(即锥腹肖蛸、八斑鞘腹蛛、食虫沟瘤蛛、拟水狼蛛)在早、晚稻发育各期大多与飞虱、叶蝉的空间分布型—致;稻田蜘蛛混合种群的空间分布型与飞虱、叶蝉的密度大小密切相关,进一步表明蜘蛛对飞虱、叶蝉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蜘蛛是飞虱、叶蝉的主要控制力。3、蜘蛛优势种与飞虱、叶蝉生态位的研究结果表明:蜘蛛的生态位宽度值随害虫生态位宽度值的增减而增减,进一步确认了蜘蛛和目标害虫飞虱、叶蝉具较强的相关性。晚稻田蛛虫生态位宽度值及蛛虫生态位重叠值均大于早稻田蛛虫的生态位宽度值和生态位重叠指数值。在水稻的不同发育期,蜘蛛的生态位宽度值及蜘蛛间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值大小均有更替现象,并对这种更替现象作出了初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