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世界范围内三大常见肿瘤之一,在美国,每年有超过40000人被诊断为直肠癌。关于结直肠癌的病因虽然在世界各国做了大量的研究,但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现代生物学、遗传学和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表明,结直肠癌的发病原因主要与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直肠癌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直肠解剖位置的特殊性,早期肿瘤不易被发现,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局部中晚期。这部分患者单纯手术切除后复发率较高,而在手术的基础上配合放疗及化疗可以明显降低局部复发率,提高长期生存,因此手术联合放化疗的综合治疗已成为局部中晚期直肠癌的标准治疗模式。但是(1)病人一般状态差,不能耐受手术;(2)病人具有强烈保肛意愿,不接受永久造口术;(3)患者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后,仍不适合手术,在这三种情况下,根治性放射治疗成为一种治疗选择,可以选择单纯外照射或者外照射联合近距离的放疗模式。目前国内外关于直肠癌根治性放射治疗的研究数据是有限的,大部分研究入组患者量少。本次研究通过对接受直肠癌根治性外照射与外照射联合三维腔内近距离治疗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研究,评估这两种放疗模式治疗效果和副反应,进而为直肠癌的根治性放射治疗提供合理的治疗方案。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直肠癌根治性放疗患者110例,其中根治性外照射患者63例,平均年龄54.7岁,外照射联合三维腔内近距离治疗患者47例,平均年龄52.5岁。根治性外照射组全盆腔放疗剂量DT 50Gy/25f后,缩野至p GTV加量至60~66Gy。近距离治疗组全盆腔外照射剂量DT 50Gy/25f后,近距离推量:DT 10~15Gy/2~3f。盆腔转移淋巴结采用外照射推量:DT60~66Gy/30~33f。放疗期间给予卡培他滨单药同期化疗。放疗结束后对患者疗效及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定期随访。结果:1、根治性外照射组与近距离治疗组的临床完全缓解率(c CR)分别为34.3%VS 37.2%,P值>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根治性外照射组与近距离治疗组的3年OS分别为60.3%VS65.9%(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DFS分别为33.3%VS 29.8%(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LC分别为69.8%VS 80.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相关急性副反应:根治性外照射组与近距离治疗组的1-2级肠道急性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2.7%VS 60.5%(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级反应为4.5%VS 2.3%(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2级膀胱急性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5%VS 4.8%(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级反应为2.9%VS 2.2%(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治疗相关远期副反应:根治性外照射组和近距离治疗组1-2级膀胱远期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7.4%VS 8.5%(P<0.05),3级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9%VS 4.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级肠道远期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2.8%VS 46.5%(P>0.05),3级发生率分别为31.4%VS 25.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直肠癌外照射联合三维腔内近距离治疗与根治性外照射相比,其盆腔局部控制率有所提高,1-3级膀胱远期副反应明显减少。2、两者在临床完全缓解率、3年总生存率、无病生存期、肠道急性和晚期副反应上未见显著差异。3、直肠癌三维腔内近距离推量放疗是一种安全、有效、副作用相对较少的根治性放疗的推量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