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患者并发耳痛的现状,分析耳痛的影响因素,探讨系统脱敏疗法对改善耳痛的临床疗效,为降低高压氧治疗耳痛发生率,保证治疗顺利进行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在2017年3月~2017年9月期间对九江市2所三甲医院的高压氧治疗患者310例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高压氧治疗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分析耳痛的相关因素,评估不同程度的耳痛,对因首次耳痛不能完成治疗疗程,视觉模拟评分耳痛分值在4~6分的60例患者随机分组,实验组采用系统脱敏疗法进行干预3天,对照组按常规处理,两组干预3天后再次问卷调查,比较两组耳痛、焦虑、治疗连续性的差异。结果:1、耳痛发生情况共发生耳痛122例,男性67例,女性55例,总发生率为39.4%。其中首次治疗112例,占91.8%,后续治疗10例,占8.2%;vas评分3分以下60例(首次治疗52例,后续治疗8例),各压力段均可发生;vas评分4~6分62例(首次治疗60例,后续治疗2例),在0.04MPa左右的60例,占96.8%,在0.08MPa左右的2例,占3.2%;未发生vas7分以上耳痛患者。2、耳痛发生的相关因素耳痛与非耳痛患者在调压动作、年龄、咽鼓管状况、婚姻状况、费用压力和人均月收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一般资料中所有与耳痛有关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咽鼓管状况和身体状况两者为耳痛的独立因素。3、耳痛前后焦虑值相关性患者平时的焦虑值与高压氧治疗时的焦虑值、耳痛时的焦虑值呈线性相关(P<0.001),故可用焦虑值作为耳痛的间接变量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4、60例耳痛患者分组干预后组内耳痛情况入组时两组得分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经过3天的干预治疗后,实验组耳痛值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耳痛值有变化,但前后差异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5、60例耳痛患者分组干预后组内焦虑情况入组时两组得分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焦虑值下降显著,对照组焦虑值变化不明显,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患者高压氧治疗依从性比较实验组30例全部按医嘱及时完成治疗;对照组除1人采用鼻腔喷雾完成治疗,15人中断3天完成治疗,12人中断一周后完成治疗,2人中断2周后完成治疗。实验组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7、耳痛与焦虑的交互作用以疗程结束后的焦虑值为应变量时,干预后的耳痛值与干预后的焦虑值之间存在交互作用。结论:1、高压氧治疗患者加压时间段耳痛发生率较高,多发生在首次治疗,主要为轻、中度耳痛,未发生重度耳痛。2、高压氧治疗患者发生耳痛的独立因素主要为咽鼓管通气状况和患者的身体状况。3、高压氧治疗时患者焦虑情绪与耳痛呈正相关,且干预后耳痛与焦虑有交互作用,减轻、消除患者焦虑可以降低耳痛的发生,又可减轻焦虑。4、对入舱前病人咽鼓管功能和身体状况的筛查、评估、掌握进舱时机;确保病人掌握正确到位的调压动作;加压时对电脑系统及患者的严密监控;对耳痛及焦虑的早期识别、个性化干预是降低高压氧治疗发生耳痛的关键。5、系统脱敏疗法可以改善患者的耳痛和焦虑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