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猪肉食品消费大国,且生猪养殖规模和存栏量也位居世界第一。但生产效率亟待提升,其中种猪的质量是影响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在受到非洲猪瘟的侵袭之后,这一需求变得更加迫切。2009年8月正式发布的《国家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09-2020)》,提出从国家战略高度,通过联合育种的方式,来持续提高种猪核心群的质量。实施区域性联合育种,不仅可以提升区域内核心种猪场的技术水平,还能通过加强遗传联系,助力国家联合育种计划的实施。所以在此前提下积极地探索区域性的联合育种工作。本课题以安徽省内生猪核心育种场为对象,收集整理了生长和繁殖性状表型数据,并进行遗传评估分析。其中生长性状包括达100kg体重日龄和100kg体重活体背膘厚,繁殖性状包括总产仔数,通过BLUP方法计算出各个性状的育种值,并对不同性状的EBV进行经济加权得到选择指数。研究结果如下:1.场一和场二对三个品种猪达100kg体重日龄在2012-2017年的时间内选育效果较好,两个场EBV值呈比较稳定的下降趋势,但其他场的选育波动性比较大,变化不稳定。2.场三对杜洛克猪背膘厚的选育一直呈下降趋势,场四长白猪和大白猪背膘厚在2014年之后遗传进展变好且呈稳定的下降,其他场在这几年内波动大且较不稳定。3.场一总产仔数遗传选育进展较好,而其他场对这一性状的遗传进展不稳定、波动较大。尤其场三三个品种猪在总产仔数这一目标性状上其EBV值一直处于下降趋势。4.区域联合进展分析中,三个品种猪达100kg体重日龄遗传进展较好,育种值能呈现稳定的下降趋势。杜洛克猪背膘厚在2013年之后能稳定呈现稳定的下降趋势,但是长白猪和大白猪波动较大。三个品种总产仔数波动都比较大,遗传进展都不能稳定变化。5.五个场间整体关联性还有待提高。其中场一和场二杜洛克猪、长白猪和大白猪关联率分别为1.40%、1.90%和4.20%;场二和场三这三个品种关联率分别为0.50%、1.60%、0.10%,其他场间关联率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