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隐”:清人的陶诗观——锺秀之《陶靖节纪事诗品》论析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bbishH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宋以来,陶渊明作为诗品与人品的典范,备受世人推崇。时至清代,清人全面站在儒家立场,从各个角度对渊明及其作品进行论述。虽然自南北朝开始,历朝历代均有人儒化陶渊明,然而直至清代才达于极致。本文即着重疏理清人陶诗观的主要特点。 晚清锺秀的《陶靖节纪事诗品》,作为一部体例与识见俱佳的论陶专著,充分吸收了前人陶诗的研究成果,并将清人论陶为儒家的主旨发挥得淋漓尽致。锺氏论陶,以忠君爱国为其认识的侧重点,充分体现了整个清代评陶的主要旨趣。锺氏拈出的“儒隐”一辞,为陶渊明的生活方式作出了精辟的定位,这不但是历代儒化陶渊明种种说法的总结,亦是清人陶诗观颇具深度和规范性的概括。因此,研究探讨锺秀之陶诗观,不但对深入理解清人之陶诗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今天的陶渊明研究,也是大有裨益的。
其他文献
向子諲(1085——1152),经靖康之难,处南北宋之交。他为人忠正,不畏权贵,力主抗金,政绩斐然,世人多有称颂。其词集《酒边词》分有两卷,《江南新词》置前,《江北旧词》置后,前后词风呈现出
散文文体意义决定了散文以何种姿态出现在文学体裁之中,它的文体意义包括了整个散文所包含文体内容:题材、主题、结构、语言、风格等等。从建国后一直到上世纪末,也就是整个当代
《犹滴传》是《次经》中叙事性和神学性都较强的作品之一,长久以来学者们给予它特别的关注。然而细察历来学者们的研究发现,他们没有完全将其作为一个独立文本加以分析,这很
No.1唠叨rn说到对父母的反感,几乎所有孩子都选择了唠叨。孩子们对唠叨如此反感,这是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