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综合类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过程中的课程改革研究

来源 :西华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9076039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许多高校加入了本科教育的行列,但是大众化教育的结果却是许多高校本科生毕业就面临着失业,而反观我国目前的经济市场,许多用人单位需要应用技术型的人才却遭遇了“用工荒”。要解决这种高校人才培养和市场人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就要求我们的新建综合类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转型。转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社会适用的人才,那人才的培养就离不开课程的改革。所以本研究以新建综合类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转型为契机,通过对传统的学术型教育和应用技术型教育做对比,突出应用技术型教育的特点,找出应用技术型教育对转型过程中的课程改革要求,分析目前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使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的教学目标得以实现。本文对课程改革的研究主要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几个方面来研究课程体系。首先比较学术型与应用技术性本科教育在课程体系方面的差异,明确了学术型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是围绕着培养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的研究性人才,而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是围绕着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使得他们在课程内容、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其次,虽然目前有部分高校在实施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但是受传统学术型教育的影响,在已有的课程体系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课程目标对社会需求反应滞后,不能突出应用教育的特点;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单一,内容选择受到影响,内容配置存在问题;课程设计定位不明,设计能力有待提高;教学方法有待改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不顺;考核方式单一,不能突出应用的特点等。最后针对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在转型的过程中探讨解决的对策。先从应用教育的大环境下来探讨课程体系的改革机制: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建立结构发展机制;从学科分类和专业培养两个方面建立特色发展机制;从合作机构和合作功能上建立合作机制。再以应用能力为中心改革课程体系:课程目标及时反映社会需求并突出应用教育特点;课程内容配置合理;课程设计明确内涵、加强领导力建设;课程实施加强教学应用性和教学有效性;课程评价结合应用技术的特点实行多元化考核。笔者希望通过本研究对目前新建综合类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性转型的课程改革提出一些有用的建议,在研究过程中也查找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并参考了国外一些应用教育的成功案例,调查了国内一些应用技术性本科高校的教学过程,通过对比提出了课程改革的相关对策。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对于问题的查找和对策的提出不是很全面,还需不断学习,继续研究。
其他文献
距离度量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数据间的距离和相似度,而对于分类、聚类、识别等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的基本任务都是基于数据上的距离度量展开的,因此距离度量学习对于解决机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稳步向前发展研究生招生规模一直在不断扩大,以及如今社会多元化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不断地变化,本科毕业生毕业后暂缓就业选择跨专业读研继续深造的人数
文字秘书是党政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必设的工作人员。其作为一种工作职务,不仅仅是抄、写、收、发,而且还通过事务性工作的处理,起到领导的助手和参谋作用;同时,就一般情况
台湾省的电力工业发展状况,一直为大陆同胞所关注。本文介绍了台湾省电力工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并简要介绍了2001年2月台湾省提出的台湾省电业自由化方案的核定本。台湾省电
<正>企业在进行并购、风险投资、股票投资的时候,往往会对被投资对象做一个全面的真实的调研分析,其中历年的财务指标是调研分析的重点。有经验的投资者往往对处于行业景气上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科研投入的力度,2012年科研投入首次突破万亿,达到了10240亿,并以每年20%的增长速度快速增长。在我国,高等院校拥有着多于全国总数四分之一的科研工作者,同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要增强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和制度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要求,这是当前开展大学生政治认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贯彻落实及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全面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已由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成为高校的核心任务。作为高校开展教学、教研活
随着网络技术和移动终端设备的快速发展,技术在带给人们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在不断革新着当代教育,改变着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在终身学习理念和学习型社会构建的要求下,非正式学
中国机构编制管理研究会于2015年9月25日下午往北京召开座谈会,此次座谈会的主题是“欧债危机后西方国家公共服务与社会政策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