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类有了翻译活动开展,特别是笔译活动的发展,对翻译本身的研究也就随应运而生。而将翻译研究与文化联系在一起,则始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翻译研究和文化研究之问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现象开始逐渐引起这两个研究领域的共同关注。上世纪50年代,卡撒格兰德提出,“译者事实上不是在翻译语言,而是在翻译文化”(1954:338)。翻译,作为文化交流与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方法和手段,在世界文化格局向多元化转变的进程中,它的功能绝不仅限于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在传递文化信息、记载文化与文学兴衰演变、推动社会进步和构建文化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翻译的突出效能,就势必将翻译放到文化语境中去进行研究。翻译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模式的转换。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而且在翻译源语文本时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手段实现异文化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尤其是在翻译源语(Source Language)文化与目的语(Target Language)文化差异很大的文本时,更须如此,这是任何翻译活动能否成功进行的关键所在。然而,另一方面,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定会构成交际的障碍。如何克服障碍取得文化对等仍是翻译工作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尤其在汉英翻译中,由于历经千年演变的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再加上在翻译过程中诸多影响因素的存在,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难上加难。词汇作为语言的最基本单位,特别是负载着某种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显然是汉英翻译中重要的一环,因而本文着眼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某个文化负载词的汉英翻译处理,以期对中国传统文化英译的研究探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是历史悠远、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负载词之一,是儒家文化的典型代表。但随着全球经济文化日益一体化带来的影响,以及在汉英翻译中的诸多误读,使得该词背后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日益萎缩殆尽,使得现当代中外人士对这一典型文化词无法获得全面而深刻的理解,进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正确的认知。因此,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君子”一词在跨文化翻译中含义的解读与翻译确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议题。本论文通过对“君子”一词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详细介绍,并对其在各种典籍作品及其英译本中形式各异的解读与翻译进行严密的比对和成因分析,试图指出在汉英翻译中,“君子”背后的文化传递难点,并以小见大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翻译中传递的困难性及复杂性,提出可能采取的应对策略。论文共包括五个部分:第一章简要介绍本论文的课题来源、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水平和存在的问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以及预期的研究成果,意义和创新点等;第二章主要为本论文提供理论支持,详细阐释目前在翻译和文化研究的专业领域,对于文化、翻译及语言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论性概述;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首先对“君子”一词在中国历史和当代社会中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详细介绍和阐释,再将其在各种中国古代典籍作品及其英译本中形式各异的解读与翻译做出严密的比对和成因分析,最后试图通过对“君子”一词的英译分析,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译过程中存在的复杂性,并提出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此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第五章为本论文的结论部分,主要和文章开头形成呼应,强调本论文的写作意义,不仅要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翻译的困难性,并试图以此呼吁有关专业领域对此问题的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借以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国际社会的认知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