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学为理论支点,对《我生活的故事》的两个中译本进行研究。文章概述了斯坦纳阐释翻译理论的三个观点:理解即是翻译,语言的可译性以及翻译的步骤。观点一理解即是翻译是因为语言的产生和理解过程实际上是翻译的过程。要理解一段话,不但要分析这段话的词汇和语法,还要联系到整个文本以及原作者的创作手法。对语言的可译性,斯坦纳的看法是:不能说任何东西都能翻译,也不能说任何东西现在都可以翻译,但无论翻译有什么不足之处,翻译仍然不失为世界上各项事务中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一项工作。另外斯坦纳将翻译的过程分为四个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译者首先要选择翻译文本,信赖原语文本是有意义的;然后进入翻译阶段,此时译者可能会面对来自原文本的敌意和抵抗,要“侵入”原文,进行近乎“暴力”的阐释和翻译。在语言转化的过程中,译者又需要对原语文化进行消化和吸收,以便传达异域文化的意蕴,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审美信息和语言风格。最后,译者通过补偿恢复译作与原作的平衡。《我生活的故事》是美国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的处女作。这部自传体讲述了作者21岁以前的生活经历。作品一发表,立即在美国名噪一时,美国《世纪》杂志的书评上甚至称这部书是“世界文学上无与伦比的杰作”。这部著作不仅是一流的文学作品,作为教育作品意义更加重大。目前比较权威的中译本为数不多,其中朱原和李汉昭的版本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本文用斯坦纳上述三个观点对比分析了这两个译本,并以大量的实例重点分析了翻译四步骤在两个译本中的体现。两个译者的“信任”都源于对原文本的评价和对自身语言文化能力的认识。接着两译者在其不同的前理解和宗教意识的作用下侵入原文,实现原文形式和意义的吸收。最后他们利用了各种不同的补偿方法来弥补前三个步骤给译本带来的不可避免的损失。通过对两个译本的分析,不难发现朱原和李汉昭的版本各有千秋,都可以让读者很好地接近原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