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的结晶,是工业文化的载体,是人类历史遗产不可缺少的重要因子。它呈现了工业历史的发展轨迹,展现了不同时代的建筑技术,承载了不同地域的场所精神,工业遗产正因其极高的综合价值而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现如今工业遗产的改造已逐渐成为潮流,但多停留在对其发展现状、改造模式等方面的探索,较多关注外在视觉效果等较为浅显的层面,往往容易陷入比例、功能、结构等机械化、模数化的思维当中,改造后的工业遗产虽然使用功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满足了人们对于良好的景观环境的追求,但却因感官贫乏以及与历史的割裂而难以激起人们的情感认同。情感是人们与外间世界沟通交流的媒介,工业遗产作为人们朝夕相处的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不可缺少情感这一重要属性。因此工业遗产的改造不单单对工业元素的提取与堆叠,而更应该关注其深层次的内涵——人的情感。建筑现象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其立足于精彩而真实的世界,注重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关注使用者对建筑真实的知觉、感受和体验。本文所要研究的工业遗产情感空间塑造,目的是为了杜绝机械化的“为改而改”,真正从人的需要角度出发,这恰好与建筑现象学看待问题的视角相一致。建筑现象学对场所的思考,以及对建筑中的人的关注为工业遗产情感空间的塑造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通过将建筑现象学引入到工业遗产情感空间塑造研究之中,综合探讨了建筑场所现象学以及建筑知觉现象学视角下的塑造策略。本文首先在绪论对课题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等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第二章对现象学的概念、发展、主要内容等进行总结,归纳建筑现象学的发展历程以及主要思想;对工业遗产及改造相关内容进行阐述,强调对情感的关注是工业遗产改造的新契机;阐释了情感以及情感空间的内涵,并总结了工业遗产的情感诉求;最终明确建筑现象学的理论意义,分别从建筑场所现象学以及建筑知觉现象学角度研究工业遗产情感空间塑造。第三、四章则分别从场所体验、知觉体验对工业遗产情感空间进行深度解析。在第五章中,基于建筑现象学的视角,并结合国内外重点实践案例,总结工业遗情感空间塑造策略。文章最后再次强调工业遗产的改造不可追求特定的模式以及机械化操作,应在建筑现象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挖掘场所本质力量以及激发空间知觉体验策略来激发人们对改造后的工业遗产的情感认同,为工业遗产改造带来更多的想象力与创新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