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元化这一概念自从被提出,无论在理论界还是现实中,一直都是热点问题,甚至一度被视为检验企业成功与否的标志。多元化即使常常被推崇为一种成功的经营战略,然而从经营成果来看,多元化并不是总能达到其预期效果。虽然有不少企业通过多元化取得了更好的业绩表现,然而也不乏一些企业在多元化进程中轰然倒塌。因此,深入探究多元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无疑能够成为对企业投资方向的重要指导。 我国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从国有制的“重要补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我国经济体制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自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规模也渐渐扩大,对于市场的影响力不可小觑。然而和国有制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却受到更多的限制和发展障碍,这些限制不仅仅体现在融资难易程度上,还表现在市场准入政策上,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民营企业都不允许进入诸如汽车、能源、公共事业等行业。这些在投资和再投资领域中存在的门槛被称为进入壁垒,进入壁垒的存在使得不同壁垒行业的进入难度不尽相同。 我国民营企业在上个世纪的多元化并购浪潮中表现十分突出,但是它们似乎进入一个多元化经营的怪圈:虽然一直有民营企业由于不当实施多元化而一蹶不振,然而多元化仍然是民营企业最倾向的投资方式之一。 本文的研究内容围绕着民营企业在不同行业的多元化对其绩效的影响而展开,不仅从总体上探讨了多元化行为对民营企业绩效的影响,还按照多元化经营所进入行业的壁垒高低将多元化分为两类,分别考察不同类型的多元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通过对理论的回顾和现实背景的分析提出相关命题,并通过实证方法验证理论分析的结论。通过对该命题的研究和总结,以期为我国民营企业的投资行业提供科学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