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感咳嗽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由外邪侵肺,肺卫失宣,肺气上逆所致,其发病率较高,若不及时治疗,其引起的并发症如哮喘、咽炎等较难治愈。桑杏口服液是一种医院制剂,由桑叶、苦杏仁、牛蒡子、前胡、薄荷、桔梗、陈皮、甘草八味药组成,具有疏散风热、宣肺化痰功效,临床用于治疗外感风热所致风邪犯肺,肺失宣降所致的咳嗽用于有痰且色黄质粘,咽喉肿痛,口渴,头痛等病症。本课题根据国家CFDA《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药六类新药申报要求,进行桑杏口服液药学研究。1.制剂原料研究:按照2015《中国药典》一部的规定,对制剂原料桑叶、苦杏仁、牛蒡子、前胡、薄荷、桔梗、陈皮、甘草的来源及品质进行鉴定,检测结果符合2015版《中国药典》要求。2.制剂工艺研究:依据处方中薄荷、陈皮活性成分的分析,将挥发油体积作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L9(34)对薄荷、陈皮饮片挥发油提取工艺进行研究,最佳提取工艺为加10倍量的水(相对于陈皮、薄荷饮片总量),先浸泡0.5小时,然后水蒸气蒸馏提取6小时。并进行验证试验。将以挥发油的包结率等作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L9(34)对挥发油包和工艺进行研究,最佳挥发油包和工艺为挥发油:HP-β-CD为1:12,加3倍量HP-β-CD的水,研磨85分钟。并进行验证实验。以牛蒡苷、白花前胡甲素的含量及醇提浸出物的得率为考察指标,采用L16(45)正交试验对牛蒡子、前胡醇提工艺进行研究,最佳醇提工艺为加牛蒡子、前胡总量的15倍70%的乙醇,提取3次,每次1.5小时,并进行醇提最佳工艺验证实验。根据处方中桑叶、苦杏仁、甘草、桔梗成分的分析,以绿原酸、苦杏仁苷以及水提浸出物得率为考察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对上述四味饮片与醇提的药渣及挥发油提取的药渣进行水提工艺研究,最佳水提工艺:加饮片20倍量的水,浸泡0.5小时,分两次煎煮,每次2小时。并进行验证实验。纯化工艺通过酒精沉淀法研究绿原酸、苦杏仁苷及其提取物的产量,确定最佳工艺为将水煎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06~1.12(60℃),加乙醇至含醇量高达60%,静置48小时,离心取上清液。以牛蒡苷、苦杏仁苷为指标,考察浓缩工艺,确定浓缩最佳工艺为:乙醇醇沉后的水提取物和醇提取物合并,经0.09 Mpa、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1.11~1.13(55℃)。制剂成型工艺考察:澄清度工艺考察、口服液的PH值考察、矫味剂与防腐剂的考察;通过预实验,以苦杏仁苷、牛蒡苷为考察指标,考察离心工艺。确定成型工艺最佳条件为:转速为4800 r/min,离心30分钟;调节pH值5.5~6.0,加入10%的蔗糖作为矫味剂,加入0.05%的尼泊金乙酯作为防腐剂。3.质量标准研究:对牛蒡子、前胡、桔梗、陈皮、甘草进行薄层鉴别,结果表明,TLC斑点清晰,分离良好,从而建立了该制剂中上述中药的定性鉴别方法。按照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通则0181合剂下规定对中试样品进行pH值、相对密度,装量差异和微生物限度检查,结果符合要求。采用HPLC法对制剂中的苦杏仁苷、牛蒡苷含量进行含量测定,并对含量测定方法进行了方法学考察,结果苦杏仁苷浓度在25.26~151.6 μg/ml,牛蒡苷浓度在22.98~137.9μg/ml的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苦杏仁苷平均回收率为99.96%,RSD为2.81%,牛蒡苷的平均回收率为99.83%,RSD为2.82%。从而建立成品中苦杏仁苷、牛蒡苷的含量测定方法,制定桑杏口服液的质量标准。4.稳定性研究:三批口服液的性状、鉴定、检查、苦杏仁苷、牛蒡苷含量等进行常温留样3个月和加速稳定性3个月的试验考察,结果在考察期内制剂质量稳定。稳定性研究部分仍继续进行,以确定其实际的有效期限。研究结果表明,本制剂工艺合理、可行,质量标准可控,成品质量稳定。本课题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根据饮片有效成分的性质与现代药理作用、临床用药要求以及大生产实际,并灵活运用现代中药制剂技术及质量控制技术,完成了桑杏口服液的药学研究,为中医药预防治疗外感风热型咳嗽增加了新的治疗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