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肾结石合并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分析目的:研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肾结石合并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连续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2009年1月-2016年12月肾结石合患者中段尿培养资料,统计肾结石合并尿路感染患者的病原菌菌谱及其耐药性,并分析菌谱和耐药性的变化。结果:2009年-2016年收集14063份肾结石患者中段尿标本,从中分离出致病菌3280株,阳性率为23.3%。其中男性1173例,女性2107例,平均55.0±16.5岁(2-99)。肾结石合并尿路感染主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47.13%),肺炎克雷伯菌(8.35%),粪肠球菌(8.14%),奇异变形杆菌(7.10%)和铜绿假单胞菌(4.97%)。女性患者以大肠埃希菌(57.48%),肺炎克雷伯菌(7.55%)和奇异变形菌(9.30%)致病菌感染最为常见;男性患者以大肠埃希菌(28.56%),肺炎克雷伯菌(9.80%),铜绿假单胞菌(9.04%)和粪肠球菌(11.85%)致病菌感染最为常见。其中女性患者大肠埃希菌和奇异变形菌的感染发生率均高于男性患者(p<0.05),男性患者铜绿假单胞菌和粪肠球菌的感染发生率均高于女性患者(p<0.05)。致病菌发生率在各个年龄段中没有明显差别(p>0.05)。在致病菌方面儿童(≤14岁)主要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青年人(>14岁≤40岁)主要以大肠埃希菌和奇异变性杆菌为主;中年人(>40岁≤64岁)主要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和粪肠球菌为主;老年人(≥65岁)则主要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和粪肠球菌为主。肾结石患者合并尿路感染的主要致病菌感染发生率有显著的改变(p<0.05),革兰阴性菌呈增加趋势,而革兰阳性菌呈降低趋势。其中革兰阴性菌中肺炎克雷伯菌、奇异变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2009年感染发生率分别4.32%、6.47%、3.96%,2016年感染发生率分别为8.47%、8.47%、6.65%,感染发生率明显增加。革兰阳性菌中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2009年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0.79%,3.96%,2016年感染发生率分别为6.85%、1.61%,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奇异变形杆菌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耐药率≤10%,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吡肟,亚胺培南耐药率≥37.04%。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敏感率为100%。结论:本中心研究显示2009年-2016年肾结石合并尿路感染致病菌主要以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奇异变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其中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发生率增加,而肠球菌感染发生率下降。女性患者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奇异变形杆菌为主;男性患者以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相对多见。儿童主要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青年人主要以大肠埃希菌和奇异变性杆菌为主;中老年人主要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和粪肠球菌为主。大肠埃希菌是肾结石患者合并尿路感染主要的致病菌,对青霉素类,喹诺酮类,磺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第3代头孢菌素耐药率增加;对阿米卡星,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亚胺培南等药物敏感。第二部分: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术后严重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目的: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PCNL术后严重感染患者的术前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2009-2014年PCNL术后并发严重感染进入ICU(Intensive Care Unit)患者的术前中段尿培养资料,统计肾结石合并尿路感染患者的病原菌菌谱及其耐药性,并分析菌谱和耐药性的变化。结果:PCNL术后并发严重感染患者术前尿路感染主要致病微生物为大肠埃希菌占72.5%,肺炎克雷伯菌占12.5%,粪肠球菌占2.5%。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氨苄西林和复方新诺明耐药率>50%;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的耐药率>50%;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均<20%;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10%。未出现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菌株。结论:大肠埃希菌是引起PCNL术后发生严重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大肠埃希菌对青霉素类喹诺酮类及磺胺类耐药,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抗菌药物及阿米卡星耐药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