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早期超重肥胖的孕期相关因素及DNA甲基化机制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z1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儿童超重肥胖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生发展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生命早期1,000天内(即从受孕到出生后两岁)的营养状况可能影响个体代谢“编程”,进而对后期的体重状态产生重要影响。如孕前体重、孕期血压均可能通过改变宫内环境导致子代超重肥胖的发生,但这两个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子代超重肥胖的影响尚未明确。母乳作为儿童生命早期的个性化营养来源,有诸多益处;然而母乳喂养持续时间对儿童超重肥胖的预防作用结论尚不统一。另外,流行病学研究中观察到孕期因素与儿童超重肥胖的关联性背后的机制尚不明确。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表观遗传改变(如DNA甲基化等)可能起重要作用。基于以上科学问题。本文将分为以下三个部分进行探索。
  第一部分孕前体重状态、孕期血压状态与婴儿期12月龄体重状态的关联
  目的:探讨孕前超重肥胖、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与婴儿期体质指数-z评分(Body mass index z score,BMI-z score)和12月龄高体重状态的关联。
  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2009-2010年在中国沈阳、武汉和广州市建立的第1出生队列和2014-2016年在中国珠海市建立的第2出生队列。最终共有3,765对母婴纳入本研究进行合并分析(队列1中0、3、6和12月中分别为1,969、1,698、1,574和1,605对母婴;队列2中0、3、6和12月中分别为1,796、1,601、1,574和1,665对母婴)。人口学信息均通过问卷调查获得,体格测量信息由专业人员测量或者医学记录获得。
  根据中国肥胖工作组超重肥胖标准,将孕前BMI≥24kg/m2的母亲判定为超重肥胖;由于缺乏蛋白尿等数据,本研究将妊娠期收缩压和/或舒张压(Systolicbloodpressure,SBP和/或Diastolicbloodpressure,DBP)≥140/90mmHg判定为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按世界卫生组织儿童生长标准,将婴儿12月龄的性别、年龄别BMI≥85th百分位数判定为高体重状态。
  采用广义估计方程模型,评价孕前体重状态和孕期血压状态与儿童出生、3月、6月以及12月龄BMI-z评分的相关性。利用Andersson等设计的Excel表计算两者间具有生物学意义的相加交互作用(孕前超重肥胖和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的相加交互作用对子代12月龄高体重状态的影响),即超额相对危险度(Relative excess risk of interaction,RERI)和归因百分比(Attributable proportion,AP),RERI>0或AP>0被认为交互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控制协变量后,与孕前正常体重+孕期正常血压组比较,孕前超重肥胖+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组子代12月龄BMI-z评分水平高0.62个单位。孕前超重肥胖和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的联合作用可增加子代12月龄婴儿高体重状态的风险(Odds ratio,OR 3.10,95%CI 1.59,6.04),其中51%(AP 0.51,95%CI 0.13, 0.89)风险归因于相加交互作用。
  结论:孕前超重肥胖与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的交互作用对子代高体重状态有较大影响。孕前监测体重状态以及孕期监测血压状态对于预防子代高体重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孕前超重肥胖、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关联
  目的:探讨孕前超重肥胖、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关联。
  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2017-2018珠海市的横断面研究,共1,899例3岁学龄前儿童纳入本研究。人口学信息均通过问卷调查获得,体格测量数据由专业人员测量获得。按中国工作组超重肥胖标准,将孕前BMI≥24kg/m2的母亲判定为超重肥胖。依据李辉等制定的2-18岁中国儿童青少年BMI参照标准,即BMI≥同性别、年龄超重界值点(成人接轨法,BMI24)判定为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母乳喂养(包括纯母乳喂养和混合母乳喂养)持续时间分为<6个月和≥6个月。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剂量-反应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前超重肥胖、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关联。
  结果:学龄前儿童(3岁)超重肥胖率为12.2%(男生14.5%,女生9.7%)。孕前超重肥胖可显著增加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风险(OR 2.36,95%CI 1.41, 3.94)。限制性立方样条结果显示,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存在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0.001)。在母乳喂养持续时间≥6个月的组中,未见孕前超重肥胖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统计学关联(OR 1.70,95% CI 0.79, 3.63)。
  结论:孕前超重肥胖可能是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保证6个月的母乳喂养对于降低儿童早期超重肥胖风险,以及部分抵消孕前超重肥胖对子代体重的不良影响至关重要。
  第三部分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脐血DNA甲基化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孕前BMI、脐血/孕早期母亲血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区域/位点和学龄前儿童BMI-z评分的线性关联;探索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组与正常体重组脐血的全基因组DNA差异甲基化区域/位点;并对上述筛选的位点进行验证。
  方法:研究对象的母亲孕早期血样和脐血来源于第2出生队列且随访到3岁。选取母亲孕前体重和身高以及学龄前儿童体重和身高等信息完整的30对母亲孕早期血样、新生儿脐血进行甲基化850k芯片检测,并分别分析母亲血/脐血全基因组DNA甲基化与孕前BMI和3岁BMI-z评分的关联。选择4例超重肥胖学龄前儿童,按性别、年龄别匹配12例体重正常的儿童,分析病例和对照的脐血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的差异。基于上述全基因组甲基化关联和差异分析,筛选脐血相关和差异甲基化位点及附近易感区域内(100-700bp)位点进行验证。随后,基于性别、年龄别进行匹配,对10例超重肥胖和10例体重正常学龄前儿童的脐血进行分析,对上述筛选的甲基化位点和附近易感区域内位点进行验证。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依据李辉等制定的2-18岁中国儿童青少年BMI参照标准判定,即BMI≥同性别、年龄超重界值点(成人接轨法,BMI24)。
  通过R语言中CHAMP包中的线性回归,分析孕前BMI、母血/脐血全基因组DNA甲基化位点和BMI-z评分的关联;CHAMP包中Bumphunter算法用于分析超重肥胖组与对照组间(4:12)脐血全基因组差异甲基化区域;CHAMP包中线性模型中的分类变量方法用于分析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组与对照组间(4:12)脐血全基因组差异甲基化位点。采用高斯模型进行广义线性回归分析验证样本中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与对照组(10:10)间筛选的脐血差异甲基化位点以及分析筛选的相关甲基化位点与孕前BMI或3岁BMI-z评分的关联。
  结果:30对母亲血与脐血的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关联研究中,经FDR校正后,未见与孕前BMI以及3岁BMI-z评分相关的母亲血/脐血甲基化位点,但P值较小的位点(接近1×10-6)提示可能与孕前BMI或3岁BMI-z评分相关。性别、年龄别匹配的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与体重正常组(4:12)的脐血全基因组DNA甲基化关联研究结果发现59个脐血差异甲基化区域和371个差异位点。脐血差异甲基化区域主要富集于代谢通路、脂肪细胞因子通路、胰高血糖素信号通路和缺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而差异甲基化位点主要富集于肌动蛋白骨架调控和细胞分子粘附通路。利用性别、年龄别匹配的超重肥胖与体重正常(10:10)组的脐血验证样本对以下筛选位点及附近易感区域内位点进行验证:基于30例脐血与3岁BMI-z评分全基因组甲基化关联分析中筛选的P值排在第1(FOXN3基因中的cg23501836),第2位(ZNF264基因中的cg27437574)和第4位的位点(SKIV2L基因中的cg13015485),和基于4例超重肥胖与12例体重正常组脐血的全基因组甲基化差异分析中筛选的4个差异甲基化位点(AHRR基因中的cg26487191、ARNT2基因中的cg16622471、SORCS2基因中的cg26686068和SMAD3基因中的cg17726760)。其中,FOXN3基因的甲基化位点cg23501836不仅与3岁BMI-z评分的脐血全基因组甲基化关联分析中P值排在第1位,且在4例超重肥胖与12例体重正常组脐血全基因组甲基化差异分析中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10例学龄前超重肥胖与10例体重正常组脐血验证结果显示(结合全基因组甲基化关联和差异结果进行展示),AHRR基因中的chr5:355067–355068、FOXN3基因中的chr14:89630264–89630272和chr14:89630387–89630388位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FOXN3基因的chr14:89630264–89630272和chr14:89630387–89630388甲基化位点与孕前BMI水平相关(P<0.05,其中孕前BMI与脐血全基因组甲基化关联分析中,FOXN3甲基化cg23501836位点的P值排在第62位)。FOXN3基因的chr14:89630264–89630272和chr14:89630295–89630296及ZNF264基因的chr19:57703104–57703107和chr19:57703301–57703307甲基化位点与3岁BMI-z评分相关(P<0.05)。
  结论:本脐血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研究和验证结果共同提示脐血FOXN3和AHRR基因甲基化可能与儿童早期超重肥胖相关,脐血FOXN3以及ZNF264基因甲基化可能与儿童早期BMI-z评分相关,且脐血FOXN3基因甲基化与孕前BMI相关,提示其可能介导孕前BMI与儿童早期BMI-z评分或超重肥胖的关联。
  
其他文献
该文主要建立了一套用于无机微滤膜性能测试与表征的检测装置与方法,研究了固态粒子烧结法制备无机微滤膜的工艺条件,以所建立装置测定膜的孔径大小与分布、孔隙率和通量,同时对膜的微观结构进行表征(SEM法),得到了完整无缺陷、孔径大小和孔隙率等膜性能可调控的无机微滤膜.首先结合实验室条件建立陶瓷微滤膜孔径大小及分布的测试装置与方法,通过Origin软件对数据进行加权处理,并将得到的结果与南京工业大学膜科学
清潩河是颍河最大的一条支流,其中约67%在许昌境内,主要担负沿河区域防洪、排涝、纳污及许昌市城区景观水的重要功能,河流水质污染严重。近几年针对清潩河流域的水环境综合整治主要集中在工业废水及城镇生活污水排放的点源控制研究上,而忽略了非点源污染对流域水质的影响。因此本文以清潩河非点源污染为研究重点,为清潩河水环境质量整体提升和功能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以清潩河为例构建缺资料流域径流与非点源污染模型
实验以以α-Al2O3为骨料,羧甲基纤维素为造孔剂和粘结剂,丙三醇为润滑剂和增塑剂,以Cu2O-TiO2为烧结助剂,采用挤出成型法制备单管式α-Al2O3陶瓷支撑体;以异丙醇铝为前驱体制备AlOOH溶胶,HNO3为胶溶剂,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AlOOH溶胶;采用多次浸渍涂膜法将制制得的溶胶涂膜液与无机陶瓷支撑体进行复合,然后采用一次烧结制备氧化铝无机陶瓷复合膜,并对其复合工艺进行研究,对其性质进行
近半个世纪以来,半导体光催化技术因其在环境和能源领域有很强的实用性而广泛引起科研工作者的研究兴趣。已有科研工作者利用金属催化剂非均相活化过一硫酸氢盐(PMS)来处理污水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探讨。但是,大多数金属催化剂在催化氧化的过程中,金属离子的溶出会导致水体的二次污染,所以工业领域倾向于使用非金属催化剂来替代金属催化剂。因而开发非金属催化剂活化过硫酸氢盐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半导体光催化剂的工作迫在眉睫。
学位
燃煤引起的SO污染是当前国际上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之一.近年来,随着中国SO排放量的增加,SO污染已成为制约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国外成功经验表明,烟气脱硫是控制SO污染行之有效的方法.该课题采用固定化微生物净化SO气体,以期为SO烟气的治理开辟一条新的治理途径.该课题为国家和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一部分,主要内容包括①筛选出对SO气体具有较强降解能力的优势菌种;②对三种常用的固定化方
垃圾渗滤液是垃圾在卫生填埋或堆放过程产生的一种高浓度有机废水,由于渗滤液的水质水量变化大,含有多种有害污染物质,其对周边环境尤其是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很大,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构成了危险.本文在这种背景下针对渗滤液NH-N、NO-N在土壤和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作了初步的研究,通过研究氮类的迁移转化来研究渗滤液对土壤和地下水影响程度和规律,并就已被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提出了生物修复的理论.本文的研究概
学位
目的:自然界中的铬有三种不同的化合态:二价、三价和六价,其中六价铬Cr(Ⅵ)是一种公认的致癌物质,其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我们前期的研究发现Cr(Ⅵ)通过氧化应激诱导了自噬依赖的糖酵解,从而促进了A549细胞的增殖。姜黄素是从植物姜黄中提取的一种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凝、降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衰老以及抑制肿瘤生长等功效。本研究通过观察姜黄素对Cr(Ⅵ)诱导的自噬、代谢重编程以及
人类端粒是位于染色体末端的非编码重复DNA序列(TTAGGG)和端粒结合蛋白组成的功能性复合体,其作用是维持染色体末端区域的完整性。端粒长度随着细胞分裂不断变短,当其过短时会触发细胞凋亡。因此,端粒长度被认为是细胞衰老的生物标志物。目前流行病学研究证据还显示,较短的端粒长度与短寿、衰老相关疾病和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端粒长度存在极大的个体差异,近期研究发现,生命早期端粒长度是成年期端粒长度的重要决定
学位
目的  由于叶酸对预防神经管缺陷的有益作用,多数国家均推荐育龄妇女服用叶酸或在食品中强化叶酸。随着叶酸的广泛使用,其安全性问题逐渐引起关注。近年来,妊娠期并发症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是否与叶酸服用有关值得探讨。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1)调查武汉市孕妇叶酸服用情况,评估孕妇围孕期叶酸补充剂服用现状。  (2)分析围孕期叶酸服用的剂量和时长与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目的: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 PC)是一种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积极探寻可用于提示患者预后的分子标志物,将有助于开展针对性的随访和治疗,从而改善胰腺癌预后。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与微阵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研究者已经开展了许多胰腺癌基因表达和预后的关联研究。然而,既往类似研究多在小样本中开展,其结果存在较大的异质性。因此,有必要对已发表的基因表达与胰腺癌预后的关联结果进行荟萃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