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联合国2006年的报告,世界人口在未来的四十年内将增加二十五亿人,即从当前的67亿人口增长到2050年的92亿人,而1950年全世界人口总数仅仅是这个增量值。据推测,至2050年,一半以上的世界人口将达到60岁及以上,同时,儿童(15岁以下)数量将有轻微下降。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均寿命不断延长,加上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出生率下降,老年人口比重大于少儿人口比重。人均寿命不断延长与老年人口数增多,使得我国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峻。2002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9亿,占总人口数的11.8%。预计到2030年,将增加到3亿人。21世纪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将极大的加快,2020-2030年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时期,我国将在21世纪上半叶即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严重阶段。本文以2010年5月“吉林省统计局”开展的“吉林省老年人基本生活状况抽样调查”,以及2009年11月至2010年5月期间“吉林大学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在吉林省针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进行的入户问卷调查结果为基础,结合以往6次全国人口普查的资料,采用逻辑分析,系统分析与比较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方法,分析当前吉林省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吉林省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及社会养老保障现状。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相关数据使用老龄移算法进行预测,吉林省未来人口老龄化速度明显加快。导致现阶段吉林省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原因是生育率的下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以及人口迁移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据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2003年末吉林省城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04.17万人,占城市总人口的10.76%;镇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45.5万人,占镇总人口的10.67%;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34.8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0.34%。农业户籍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的54.71%,非农业户籍老年人占45.29%。据预测,未来十年吉林省老年人口将进入高速增长期,年均增速由前十年的3.78%上升到5%,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612.4万,所占人口比重跃升至22.48%。2035年以后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并将在高位持续运行,届时每3人中就有1位老人。吉林省老龄化主要是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人口生育率在较短时间内大幅度下降,而人口预期寿命由于医疗卫生技术进步而延长的情况下出现的,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即“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实力不足,社会保障滞后,社会承受力还很弱的社会条件下出现的。虽然说吉林省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在制度上初步实现,但只是制度上实现,并且是初步实现。不论是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还是新农保,保障水平普遍不高,如果按照最低费率4%缴够最低年限15年,入保者平均每月领不到100元,养老保险只能起到救济作用。吉林省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比例高,与经济水平不一致,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因此,吉林省老龄化局势比较严峻,属于未富先老地区。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超前于养老保障水平等问题,对吉林省社会经济的影响意义重大。尤其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这些问题尤为突出,如何解决好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解决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这不仅是关系到吉林省未来将如何制定经发展战略,更关乎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对吉林省的农村人口和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这些时政数据分析的结果,针对当前吉林省农村人口老龄化存在的实际问题,借鉴国内先进省份及发达国家养老保障及人口老龄化的先进经验及教训,总结出切合吉林省实际的、能够有效解决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为了缓解农村劳动力压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本文认为应该改革农村计划生育政策以延缓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同时提高农耕机械化,延长劳动力耕种年龄,以及促进农村经济腾飞等对策研究。其次,增加政府投入与加强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障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增加新农保的覆盖率。第三,要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发展适合农村的养老服务体系。最后,改变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键就是繁荣农村经济,本文认为集体入股组成的土地合作制度、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畜牧以及旅游业等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