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率及相关危险因素。(2)探讨出生时血清HBsAg+婴儿联合免疫失败的发生率及免疫失败预测。(3)探讨出生时血清HBsAg+婴儿1岁以内的血清学标志物动态变化。 方法:回顾性收集在东南大学附属南京市第二医院2005年05月至2010年10月住院分娩的所有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产妇及其新生儿,经过联合免疫(出生6小时内,15天肌注人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IU,出生(0月)、1月、6月肌注重组人乙肝疫苗(HBVac)20ug),依据新生儿7月龄时HBsAg+分为宫内感染组,7月龄时HBsAg-为非宫内感染组,其中新生儿出生时HBsAg+定为母婴感染组。本研究方案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①通过对宫内感染组与非宫内感染组的临床资料回顾性研究比较分析,从母亲妊娠相关情况、孕晚期乙肝相关指标、产时及产后相关合并症和并发症及新生儿出生时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寻找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②回顾收集出生时HBsAg+母婴感染组婴幼儿0月(出生时)、1月、2月、7月、12月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M)的检测结果,观察婴幼儿12月内的血清标志物动态变化情况,同时对出生时HBsAg+的新生儿探索其经过联合免疫失败的发生率和相关免疫失败预测指标。 结果:(1)共纳入1242例孕妇及其婴儿,其中母婴感染组251例,宫内感染组61例,宫内感染率为4.91%(61/1242)。发生宫内感染婴儿母亲分娩前HBV DNA按载量分为<6 log10 cp/ml,6-6.99 log10 cp/ml,7-7.99 log10 cp/ml和≥8 log10 cp/ml时,发生宫内感染率分别为0%,3.02%(9/298),5.46%(29/531)和9.62%(23/239),(各率比较P<0.001)。所有发生宫内感染婴儿的母亲分娩前 HBV DNA均≥6 log10 cp/ml,单因素分析显示产前出血、羊水污染、羊水过少是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分娩前高载量HBV DNA是宫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8.92,95%CI:6.71-16.24]。(2)在251例母婴感染组中,61例婴儿联合免疫失败,免疫失败率为24.3%(61/251)。通过单因素分析比较,对于出生时HBsAg+婴儿,出生时HBV DNA阳性宫内感染率明显高于出生时HBV DNA阴性的婴儿。发生宫内感染婴儿出生时HBsAg、HBeAg和HBV DNA水平均相对高于未发生宫内感染婴儿,在1月龄时HBsAg、HBeAg及HBV DNA水平明显高于出生时(p<0.05),但对于HBsAg、HBeAg及HBV DNA水平,1月龄,7月龄,12月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由此可见,出生时HBsAg+且HBV DNA阳性,出生时相对高HBsAg、HBeAg、HBV DNA水平和1月龄时高HBsAg、HBeAg、HBV DNA水平,低HBsAb水平是预测联合免疫失败的危险指标。 结论:(1)尽管经过联合免疫,仍有部分婴儿分娩于HBeAg+且 HBV DNA≥6 log10 cp/ml母亲发生宫内感染。产前出血,羊水污染,羊水过少是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母亲分娩前高载量HBV DNA是宫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2)出生时血清HBsAg+的婴儿联合免疫失败率为24.3%,出生时HBsAg+且HBV DNA阳性,出生时相对高HBsAg、HBeAg、HBV DNA水平和1月龄时高HBsAg、HBeAg、HBV DNA水平,低HBsAb水平是预测联合免疫失败的危险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