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婴儿联合免疫失败的预测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niao090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率及相关危险因素。(2)探讨出生时血清HBsAg+婴儿联合免疫失败的发生率及免疫失败预测。(3)探讨出生时血清HBsAg+婴儿1岁以内的血清学标志物动态变化。  方法:回顾性收集在东南大学附属南京市第二医院2005年05月至2010年10月住院分娩的所有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产妇及其新生儿,经过联合免疫(出生6小时内,15天肌注人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IU,出生(0月)、1月、6月肌注重组人乙肝疫苗(HBVac)20ug),依据新生儿7月龄时HBsAg+分为宫内感染组,7月龄时HBsAg-为非宫内感染组,其中新生儿出生时HBsAg+定为母婴感染组。本研究方案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①通过对宫内感染组与非宫内感染组的临床资料回顾性研究比较分析,从母亲妊娠相关情况、孕晚期乙肝相关指标、产时及产后相关合并症和并发症及新生儿出生时情况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寻找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②回顾收集出生时HBsAg+母婴感染组婴幼儿0月(出生时)、1月、2月、7月、12月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M)的检测结果,观察婴幼儿12月内的血清标志物动态变化情况,同时对出生时HBsAg+的新生儿探索其经过联合免疫失败的发生率和相关免疫失败预测指标。  结果:(1)共纳入1242例孕妇及其婴儿,其中母婴感染组251例,宫内感染组61例,宫内感染率为4.91%(61/1242)。发生宫内感染婴儿母亲分娩前HBV DNA按载量分为<6 log10 cp/ml,6-6.99 log10 cp/ml,7-7.99 log10 cp/ml和≥8 log10 cp/ml时,发生宫内感染率分别为0%,3.02%(9/298),5.46%(29/531)和9.62%(23/239),(各率比较P<0.001)。所有发生宫内感染婴儿的母亲分娩前 HBV DNA均≥6 log10 cp/ml,单因素分析显示产前出血、羊水污染、羊水过少是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分娩前高载量HBV DNA是宫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8.92,95%CI:6.71-16.24]。(2)在251例母婴感染组中,61例婴儿联合免疫失败,免疫失败率为24.3%(61/251)。通过单因素分析比较,对于出生时HBsAg+婴儿,出生时HBV DNA阳性宫内感染率明显高于出生时HBV DNA阴性的婴儿。发生宫内感染婴儿出生时HBsAg、HBeAg和HBV DNA水平均相对高于未发生宫内感染婴儿,在1月龄时HBsAg、HBeAg及HBV DNA水平明显高于出生时(p<0.05),但对于HBsAg、HBeAg及HBV DNA水平,1月龄,7月龄,12月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由此可见,出生时HBsAg+且HBV DNA阳性,出生时相对高HBsAg、HBeAg、HBV DNA水平和1月龄时高HBsAg、HBeAg、HBV DNA水平,低HBsAb水平是预测联合免疫失败的危险指标。  结论:(1)尽管经过联合免疫,仍有部分婴儿分娩于HBeAg+且 HBV DNA≥6 log10 cp/ml母亲发生宫内感染。产前出血,羊水污染,羊水过少是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母亲分娩前高载量HBV DNA是宫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2)出生时血清HBsAg+的婴儿联合免疫失败率为24.3%,出生时HBsAg+且HBV DNA阳性,出生时相对高HBsAg、HBeAg、HBV DNA水平和1月龄时高HBsAg、HBeAg、HBV DNA水平,低HBsAb水平是预测联合免疫失败的危险指标。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  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是儿童期发病首位的恶性肿瘤,以学龄前期儿童多见。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0-10岁儿童白血病的发病率约为3/10万-4/10万,严重威胁着儿童
背景和目的肺炎是儿童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死亡率明显下降,但发病率却有逐年增高的趋势,且部分患儿可反复发生肺炎,即反复肺炎。反复肺炎发病机
课题背景: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HLD)又名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是由ATP7B基因突变所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世界范围发病率
应用高分辨磁共振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负荷和斑块内成分。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复发以及颅内急性缺血灶的关系,总结缺血性脑卒中高危
目的:研究碘(iodine)促进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VEC)增殖可能的分子机制。  方法: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株EA.hy926常规培养于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
目的: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将具有抗粘连潜力的高分子材料,包括PEO(聚氧化乙烯;聚环氧乙烷)、CS(壳聚糖)、PLLA(聚L-乳酸)、PHBV(3-羟基于酸-CO-3-羟基戊酸共聚物;聚β3羟基于酸与戊
神经母细胞瘤是儿童颅外恶性肿瘤常见类型之一,有着极高的致死率。尽管在其他恶性肿瘤的治疗研究上,手术、化疗及放疗、干细胞移植等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神经母细胞瘤的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