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胸腰段是脊柱骨折中最易损伤的部位,在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策略的选择上一直存在着广泛的争议。虽然前路手术,可以取得良好的前路支撑,长期随访效果良好,可是由于操作复杂、手术风险较大而受到限制。对于较为稳定的胸腰段骨折的手术策略已经逐渐由长节段固定发展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本文通回顾性研究2004年5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单节段胸腰段骨折患者12名(脊柱载荷分享评分均≤6)。通过对比术前、术后、随访X线平片、CT,对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AVH%)、伤椎椎体后缘高度百分比(PVH%)、伤椎椎体角度、后凸畸形角度、矢状面指数(SI)、随访中椎弓根螺钉孔道位置进行观察、测量。通过统计学方法得出各项指标的变化与校正角度丢失之间的关系。并且提出“伤椎空心化率”的概念。应用图像处理方法,对骨质缺损区的边缘进行划分,再利用“极限法”求得空壳样改变体积与椎体体积。伤椎空心化率=V(空壳)/V(椎体)X100%。再分析椎体空心化率与术后伤椎高度丢失及伤椎角度变化间是否存在关系。比较术前、术后、随访中AVH%、PVH%、伤椎椎体角度、后凸畸形角度、矢状面指数(SI)之间的统计学意义。经过上述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与传统的单纯短节段固定相比较,可以减少术后矫正的丢失。但矫正角度的丢失仍然存在。2、虽然椎体空壳样改变被认为是SSPF术后矫正丢失的重要原因,但对本组随访病例统计,并未提示椎体空心化率与术后矫正角度丢失有关。